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申报》的祝词反映了哪些时代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12年9月9日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年《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7年《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全。
              1949年《申报》终刊。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 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 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一 近代中西合璧的大宅

              图二 新农村中的花园别墅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下面三组漫画是中外不同时期社会面面观的反映。
              材料一:

              图一《沉默的强盗》(骷髅在飘着废弃物、发黑变臭的河面上“划船”)

              图二 《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

                材料二:

                材料三: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
              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与苏联出现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漫画,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可能,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性学习有时要求动手做。民国初期的一些法令对人民生活影响很大,如果要用漫画将当时男女市民从头到脚的重大变化呈现出来,你觉得最主要要注意哪两点?(不必画出,只需文字说明)综合你看到过的能够反映历史片段的漫画,简述它们与历史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材料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表(节选)

              请回答:
               (1)判断材料一、二分别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电台广播节目表,简要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节目表,分别指出这两个时期电台节目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 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 21小时的飞行后,成功地回到地面。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整,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飞船升空十多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
              (1)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多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下,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工作人员控制下的多次变轨,11月7号早晨,正式进入200公里绕月轨道,开始了一年的探测工作历程。“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是中国对遥远月球展开探测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有人说,“嫦娥探月”的意义实际已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具有深远影响。
              (2)“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试分析中国开展首次绕月探测的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园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3)建国5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结合材料三归纳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4)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阿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到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1)据材料一,当时“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 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厦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近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世界博览会是对人类社会科技与文明进步的真实记录,更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
              (2)请你设想一下,这届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几类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试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材料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有何认识?你对经济全球化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是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更加全面融八经济全球化的一次实质性措施,也是继北京奥运会以后再次向世人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崭新机会。
              (4)试从科技方面举两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并分析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在这方面,我们还比较落后。你们成立国际科学文化中心--世界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创举,特别是可以使第三世界国家得到益处。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科学技术人员要积极参加这个世界实验室的工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刚起步,也许本世纪末可以看到比较显著的进步,真正的进步要到下个世纪的三十至五十年。中国的特点是又大又落后,办起事情来不容易。对于你们的帮助,我非常感激。当然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从现在的状况看,是有希望的。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1986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等科学家时的谈话


              (1)请回答,如何探讨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之间的互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向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学习,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据此回答问题。
              (2)“两弹一星”的发射地点是下图中的____。


              (3)简述“两弹一星”发射成功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