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 2. 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自于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
                 材料二  近代早期,采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幺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多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基人即秀才,从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救各虽迥别,道同本”,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秦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任选材料三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 3.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201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作为人类史上第一个采用工业生产的国家,……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我们满意的政府,也因为我们有一些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有利条件,再因为我们有储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还因为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但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他国无法比拟的资本积累……
              --19世纪20年代,英国-下院议员
              材料二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英国拥有的“他国无法比拟的资本积累”从何而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你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 4. 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
              (1)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