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中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土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 :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午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采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结合材料回答:
              (1)、 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己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

              材料二 被解放的农民反抗斗争更激烈了,1861年农民骚动竟至1176次。亚历山大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81年3月1日,他终于被主张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民意党成员炸死,也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                                       ——赫尔岑《俄罗斯之声》

              (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的?

              (2)依据材料,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屡遭刺杀的原因有哪些?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材料二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 4.

              阅读下列材料: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 5.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1)概括材料一中对“解放宣言”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有人对材料一中“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的观点提出质疑。请阐述其理由。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联?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农奴解放法案和向人民宣告这一事件的帝国宣言诞生于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即有时不严格地称之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许多同时代的的人,普遍坚持认为解放农奴是迟早的事,是一定要发生的。

                                                                  ——《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不列颠百科全书》1963年英文版说:“亚历山大二世总是首先关心自己的无限权力,当改革引起的政治要求刚一增长,他的自由主义也就结束了。”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则更进一步说:“但是,如果像某些人那样认为亚历山大二世是自由主义者,那仍然是错误的。实际上,他是独裁政治原则的坚定维护者,认为俄国没有实行立宪或代议制政府准备条件。”

                                                                         ——《俄国历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与文明的这场斗争”结果怎样,分析导致俄国“一直停步不前”的根源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为何会成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评价,在你看来,这种评价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二,趋向乃定”。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三次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 1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