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 3. 【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4年,顺治元年)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
              --刘墉《清朝通忐•食货略六》
              (清末满族大臣端方说)旗人则以兵之名额,坐领饷糈,有分利之人,而无生利之人”。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未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
                  材料二  (光绪帝)谕内阁:……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以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共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即行裁撤。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
                  材料三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清政府谕令)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律定例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维艰,现当维新,允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一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
                  材料四  戊戊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存。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第2卷
              ……多失其所持,人心惶惶,更有与维新诸臣不两立之势。
              --梁启超《戊戊政变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政府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指出戊戌新政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四,概括上述举措导致的结果,并指出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深刻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