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
              (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6分)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与许多西欧派人不同——他们警告说俄国会因为没跟上西方的脚步而遭遇失败——斯拉夫派人很有信心地预言,俄国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会导致一个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国的旧制度……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与欧洲相似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其中之一是农民群众不断增加的骚动和不断增长的政治觉悟。他们绝对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的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材料中俄国“没跟上西方的脚步”?(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9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黑暗、野蛮的社会制度。始于10世纪,到 13 世纪普遍确立 ,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1959年9月21回,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粱俊艳、张云《中国西藏与欧美主要国家废除农奴制(奴隶制)比较》
              材料二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第一次获得当家做主的权利。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二,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
              ——《热地:我亲身经历了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材料三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一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企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四    国务院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执行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三农”、基础设施、人才、教育、科学、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中央的扶持力度。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藏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地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⑶材料四反映出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从西藏的巨变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⑷就上述材料,说明这两次改革性质的不同。
            • 4. 阅读以下材料:
              16世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来到日本,同日本发展贸易。……对外贸易限制在长崎一港进行,而且由幕府一手垄断,至此完成了锁国。……在锁国期间,准许同日本贸易的欧洲国家只有和基督教没有关系的荷兰。荷兰把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当作殖民地,以巴达雅亚(雅加达)作为东印度公司的根据地,在长崎设立了分公司。荷兰向幕府保证不传播基督教,商船一到长崎,即由商船船长向幕府提交“荷兰风向书”,报告海外的情况,一直到幕府末年,荷兰始终采取阻挠其他欧洲国家同日本进行贸易的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6世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来到日本”,当时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分析,锁国政策下的日本为何“准许同日本贸易的欧洲国家只有荷兰”?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能在日本实行两百多年?
            • 5.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士是统治阶级,上至将军、大名,下至一般武士,都属于“士”这一等级;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他们世世代代为领主耕种,把收获的大部分交给领主,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工商业者大都住在城市,他们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当时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
              ——人教版教科书选修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6. 阅读下列材料
              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
              年份
              次数
              一年平均
              年份
              次数
              一年平均
              1701~1710
              55
              5.5
              1791~1800
              122
              12.2
              1711~1720
              73
              7.3
              1801~1810
              98
              9.8
              1721~1730
              70
              7.0
              1811~1820
              166
              16.6
              1731~1740
              86
              8,6
              1821~1830
              133
              13.3
              1741~1750
              130
              13
              1831~1840
              279
              27.9
              1751~1760
              116
              11.6
              1841~1850
              129
              2.9
              1761~1770
              108
              10.8
              1851~1860
              170
              17
              1771~1780
              78
              7.8
              1861~1867
              194
              27.8
              1781~1790
              229
              22.9
               
               
               
              请回答:
              (1)此表反映了哪一趋势?表明了什么问题?
              (2)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 7. 阅读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海国图志》作者是谁?书中主要阐发了什么思想?
              (2)他“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是否属实?运用所学知识论证。
              (3)他去中国的时候,中国国内正在开始一场什么自救运动?具体有哪些措施?
              (4)试比较1862年中日两国有哪些共同的“内忧外患”。
              (5)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 8. 阅读下面材料:
              19 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 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 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请回答:
              (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根据材料具体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以示实例,以诱导人民。
              ——内务省1881年《劝农局处务条例》

              材料二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材料三 中国近代关于日本的漫画

              17世纪

              20世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哪一项措施?其意图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说明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发展经济的措施与当时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艺术的今昔”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宝,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品店之资,器用之本。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三 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四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四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