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国的本意来讲,如能同交战双方保持和扩大贸易关系当然更为理想。但是由于英国海军掌握了制海权,同中欧列强发展贸易的美国商人不仅要冒货物被英国军舰借故没收的风险,而且有被协约国开入黑名单而拒绝做生意的危险。因此,美国不顾德国的一再抗议, “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随着美国与英法贸易的不断增长,大量军需品运往协约国,美德关系的阴影迅速地扩大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指出使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初期使美国“决心保持中立”的原因。指出二战初期“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具体史实。列举美国向“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的措施。(举3例)

            • 2.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交战双方都认为自己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自己的利益合理合法。奥匈帝国意在维护内部一致与扩大在巴尔干的势力。沙皇俄国则想捍卫国内秩序免受革命影响,同时对巴尔干怀有野一心。俄国人与巴尔干地区的人民的确有特殊的关系,他们都源于斯拉夫族。德国认为自己四面受敌,想打破包围同时又增强自己的实力。法国则希望削弱自己的宿敌,收复阿尔萨斯洛林。英国感到德国海军舰队的威胁与德国的扩张意图,认为那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衅。
              --以上材料均摘自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德法两同的战争动员有何相似之处。
              (2)结台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所述现象。
            • 3. 如图是美国的一幅宣传照,照片的宣传文字是“从德军手中拯救自由女神,请参军!”这一照片的出现不会早于(  )

              A.1914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胜负未定的情况下宣布参战,加入以法、英、俄为首的协约国。战争结果,协约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站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同盟国”一方重要成员,而且是反法西斯的“战时四强”之一。战争结果,同盟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又“站对”了。但这次“站对”与第一次“站对”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有本质不同。第一次,仅是胜负意义上的“对”,而无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而第二次“对”,不仅有胜负意义上的“对”,更有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

                                     ——摘编自雷颐《两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教训》

              (1)根据材料简要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成功地跻身战胜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实质性的差别。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