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加试题】2016年8月,奥运会在南美洲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奥运圣火为什么要先去奥林匹亚遗址点燃,再加以传递?并简要说明奥林匹亚遗址在古希腊的主要功能。




              材料二 回顾1896年首届奥运会以来的现代奥运会历史,也有不幸的一面:有第5(柏林)、12(东京)、13(伦敦)三届奥运会被迫停办(仍计入届次);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发生了由美国倡议、61个国家加入的奥运史上最大“抵制事件”,抗议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为此,前苏联纠集其东欧盟友在四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回敬了美国。

                 ——新华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年份的重大事件,分别扼要分析三届奥运会停办、两届奥运会受“抵制”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简述现代奥运会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价值。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共和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耻辱的阴影,在左右两派的心目中都是一个畸形儿。这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经受不住经济危机的打击。饱受失业和破产的中下层群众对现实极端不满,渴望出现‘救星’。”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人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材料三: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德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试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这些苦果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是怎样“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

            • 3. 世界主要大国的态度、行为对二战爆发和结束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愿望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我们业已决定采取协商的办法来处理可能有关我们两国的一切其他问题……从而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

               ——《英德宣言》(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

                 材料二  他(希特勒)还同尚未准备好与德国作战并对西方失去了信心的苏联达成了协议。苏联正想吞并波兰、波罗的海诸国和芬兰的部分领土。在希特勒入侵波兰时,苏联也发动了他们自己践踏《凡尔赛和约》的战争。

              ——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 文明史(第三版)》

                 材料三  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

              (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此项战役应在登陆器材的数量允许的比例范围内着手准备。 

              (五)三国军事参谋官员鉴于欧洲的战役一触即发,同意从此须继续密切联系。         ——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1943年12月1日)

              (1)请写出材料一中“协定”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协定是否“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4分)

              (2)希特勒与苏联达成的“协议”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愿意达成此协议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黑兰会议对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重要贡献。(2分)

            • 4. 某记录二战经典战役的著作有如下目录(部分):晴天霹雳——波兰闪击战;短兵相接——斯大林格勒战役;火海拉锯——瓜岛争夺站;铁甲搏杀——□□□□;摧枯拉朽——柏林会战。在□□□□填入的战役最合理的是
              A.莫斯科战役
              B.偷袭珍珠港
              C.库尔斯克会战
              D.诺曼底登陆
            • 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张伯伦回到伦敦,站在唐宁街10号的阳台上对群众说,他“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了”“这就是我们和平时代的和平”。                    ——《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四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什么政策的产物?(2分)英法签订慕尼黑协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2分)张伯伦真的给英国和欧洲带来了和平吗?为什么?(2分)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5)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 6. 1941年英、美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对上述主张评价应该是①英美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④成为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7. 德国入侵波兰使许多人对英法的绥靖政策提出了疑问:“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是指
              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B.奥地利和波兰
              C.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D.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 8. 二战全面爆发后,法国在德军进攻下迅速沦亡。其原因包括

              ①法军迷信阵地战,忽视航空兵和装甲兵作用 

              ②德军突破阿登山区,绕过马其诺防线进行攻击

              ③意大利趁火打劫 

              ④英、法等国总兵力在西线少于德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材料二 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就像1815年的欧洲不同于1789年的欧洲一样······在这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美国的威尔逊和苏俄的列宁这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4年后的战争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18年的欧洲政治格局与1914年的欧洲有何不同?威尔逊和列宁给欧洲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指导?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进程的主要事件。

            • 10. 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 年8 月7 日,日本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这个文件提出: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外相松冈力主先北进而后南进,但多数人反对,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侵略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于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

              ——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国际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军民在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