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国的本意来讲,如能同交战双方保持和扩大贸易关系当然更为理想。但是由于英国海军掌握了制海权,同中欧列强发展贸易的美国商人不仅要冒货物被英国军舰借故没收的风险,而且有被协约国开入黑名单而拒绝做生意的危险。因此,美国不顾德国的一再抗议, “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随着美国与英法贸易的不断增长,大量军需品运往协约国,美德关系的阴影迅速地扩大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指出使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初期使美国“决心保持中立”的原因。指出二战初期“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具体史实。列举美国向“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的措施。(举3例)

            • 2.

              【加试题】2016年8月,奥运会在南美洲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奥运圣火为什么要先去奥林匹亚遗址点燃,再加以传递?并简要说明奥林匹亚遗址在古希腊的主要功能。




              材料二 回顾1896年首届奥运会以来的现代奥运会历史,也有不幸的一面:有第5(柏林)、12(东京)、13(伦敦)三届奥运会被迫停办(仍计入届次);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发生了由美国倡议、61个国家加入的奥运史上最大“抵制事件”,抗议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为此,前苏联纠集其东欧盟友在四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回敬了美国。

                 ——新华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年份的重大事件,分别扼要分析三届奥运会停办、两届奥运会受“抵制”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简述现代奥运会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价值。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共和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耻辱的阴影,在左右两派的心目中都是一个畸形儿。这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经受不住经济危机的打击。饱受失业和破产的中下层群众对现实极端不满,渴望出现‘救星’。”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人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材料三: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德国“继承的是战败的苦果”,试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这些苦果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是怎样“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

            • 4.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 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3) 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的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7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 5.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殖民地人口

              39350

              3320

              5550

              1230

              1920

              970

              材料二:“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

              材料三: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w.w.w.k.s.5.u.c.o.m

              国家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军费开支增长率

              270%

              110%

              80%

              19%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对英德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上述要求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 6. 世界主要大国的态度、行为对二战爆发和结束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愿望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我们业已决定采取协商的办法来处理可能有关我们两国的一切其他问题……从而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

               ——《英德宣言》(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

                 材料二  他(希特勒)还同尚未准备好与德国作战并对西方失去了信心的苏联达成了协议。苏联正想吞并波兰、波罗的海诸国和芬兰的部分领土。在希特勒入侵波兰时,苏联也发动了他们自己践踏《凡尔赛和约》的战争。

              ——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 文明史(第三版)》

                 材料三  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

              (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此项战役应在登陆器材的数量允许的比例范围内着手准备。 

              (五)三国军事参谋官员鉴于欧洲的战役一触即发,同意从此须继续密切联系。         ——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1943年12月1日)

              (1)请写出材料一中“协定”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协定是否“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4分)

              (2)希特勒与苏联达成的“协议”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愿意达成此协议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黑兰会议对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重要贡献。(2分)

            • 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张伯伦回到伦敦,站在唐宁街10号的阳台上对群众说,他“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了”“这就是我们和平时代的和平”。                    ——《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四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什么政策的产物?(2分)英法签订慕尼黑协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2分)张伯伦真的给英国和欧洲带来了和平吗?为什么?(2分)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5)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轿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中国政府高调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角度明确,史论结合。)

            • 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胜负未定的情况下宣布参战,加入以法、英、俄为首的协约国。战争结果,协约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站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同盟国”一方重要成员,而且是反法西斯的“战时四强”之一。战争结果,同盟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又“站对”了。但这次“站对”与第一次“站对”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有本质不同。第一次,仅是胜负意义上的“对”,而无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而第二次“对”,不仅有胜负意义上的“对”,更有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

                                     ——摘编自雷颐《两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教训》

              (1)根据材料简要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成功地跻身战胜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实质性的差别。

            • 10.

              国际形势的发展,常受大国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年

              218

              266

              162

              512

              498

              699

              1933年

              183

              351

              452

              333

              524

              570

              1934年

              292

              455

              709

              540

              707

              803

              1935年

              300

              966

              1607

              646

              867

              806

              1936年

              313

              1149

              2332

              892

              995

              932

              1937年

              940

              1235

              3298

              1245

              890

              1032

              1938年

              1740

              746

              7415

              1863

              919

              1131

              ——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大国国防开支呈现出的特点



              材料二

              第十六条(一)

              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2)材料二反映了国际联盟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国际联盟的实质及影响。






              材料四

              根据(二战中)A和B规定,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西南沙群岛并派海军赴南海诸岛立碑、测绘地图、厘定岛屿滩礁名称,12月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南海中属于中国领土的四个群岛及其附属岛、礁名称。1947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并批准了“加紧建设西南沙群岛力保主权而固国防”的提案,并进行实质性的筹划。

              ——摘编自黄俊凌《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和B的名称。根据材料四,概括二战后初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海海域采取的措施。






              材料五

              (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主要是苏美两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的秘密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4)据材料五,你对雅尔塔会议有何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