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 2.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和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推动,1939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在1948,美国储存的原子弹已经由13枚增加到50枚,极大地保持着对苏优势。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子弹研制成功带来的历史影响。
            • 3. 图中的加粗黑线是二战中一条著名的地理标志线,在这条地理标志线存在期间,下列历史事件中正在亚太地区发生的是(      )

              A.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B.珍珠港事件爆发
              C.中国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
              D.蒋介石启程赴开罗,准备参加开罗会议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轿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中国政府高调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角度明确,史论结合。)

            • 5. 1941年,日本与美国为缓和彼此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而举行谈判,双方原则如下:

              日本

              美国

              不放弃日本对华的正当要求,不妨碍大东亚共荣圈和圣战

              不放弃三国同盟的防御性军事义务

              不束缚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国防自由

              尊重一切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不干涉他国内政

              维持平等原则

              非以和平手段,不改变太平洋现状

              这表明

              A.日本打算协助德国进攻苏联
              B.美国试图维护“门户开放”政策和华盛顿体系
              C.美国仍在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D.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以日美和平为基础

               

            • 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发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开罗宣言》发表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 7.
              【题文】材料一 1917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而开战,实质上是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的战争。诚然,1914年8月21日日本已参加这场战争,但它只是私自占据了太平洋上几个分散的德国殖民地。而现在,美国的加入则意味着一个迅速决定战争结果的非欧洲大国的介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这场战争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依据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队,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民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
              ――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战争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4分)
              材料三 两年以后,当德国军队违反条约而大举侵入苏联的时候,斯大林仍然认为他背着到莫斯科谈判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而同希特勒进行的这笔五恶的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月3日他在对苏联人民的广播中自吹自擂地说:“我们保证了我国获得一年半的和平及准备自己的力量来回击敌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国敢于胃险违反条约来进犯我国的话,因此这毫无提义,是我们底了,而法西斯德国输了。”
              材料四 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毫无疑问,完全有理由可以遮责193.9年8月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慢犯条约》),在我国该条约的非道德性质得到了单一的议会评价……(但是)就此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扣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的扳机’并不准确,因为之前一年法国和英国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著名的绥靖条约,,使建立统一的反法西斯同盈的所有希望全部破灭.况且,当时的苏联外交界完全有理由认为,拒绝德国提出的签署互不俊犯条约的建议至少是不理智的。”
              ――2009年8月31日俄罗斯《晨报》
              (3)斯大林和普京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有何异同?(5分)
              材料五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最大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五星上将、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双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我们体验了失致的病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底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
              (4)针对材料五中麦克阿瑟对二战的反思和认识。举一典型事例说明二战后美国并未真正做到“不能走回头路”。(2分)
            • 8.

              结合下图判断,1940年法西斯德国准备执行的是 

              A.“施里芬计划”
              B.曼施坦因方案
              C.巴巴罗萨计划
              D.“海狮计划”
            • 9.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43年11-12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战后应该建立一个可以称为“四警察”的国际组织,由美苏英中四国组成,“有权力及时处理任何对和平的威胁和需要采取行动的突发紧急事态”,“如果(对和平的威胁)来自小国的革命和动荡,可以采取防疫隔离的办法,封锁问题国家的边界或实施禁运。……如果威胁较为严重,四大国可以充当警察的角色,向问题国家发出最后通牒;如果遭到拒绝,则可以对该国立即进行轰炸,甚至可能发动进攻。”如果对和平的威胁发生在欧洲,美国国会可能不允许美国派陆军到欧洲,但“美国可以派军舰和飞机,而英国和苏联则可提供地面部队”。

              ——王立新《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规划:联合国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的主张并简析其提出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罗斯福的主张。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