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 2.

              【加试题】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政策及两种主要方式,简要分析其效果。



              材料二 1789年4月30日,在纽约举行了美国第一届总统的授权仪式。图为华盛顿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读誓词,成为开国总统。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华盛顿评价的其中一种意见,结合史实扼要予以展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

              ——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

              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

              ——《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唐太宗时)立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1分)并据此归纳唐太宗采取的措施。(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3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时法律的修订与隋律相比有何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1分)

            • 6. 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国之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

              ——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

              ——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据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策略的实践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632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637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2)材料三反映出贞观后期,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何在?

              (4)依据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唐太宗。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 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日后或以事至 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