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 3. 4、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帝上表曾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对“和同为一家”理解正确的

              ①唐朝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②汉藏两族的民族矛盾消失

              ③巩固了唐蕃间的友好关系   ④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4.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5.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这些措施,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反映了唐初摇役赋税繁重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廉政建设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贞观之治就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第二十六》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唐律》首次将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归纳,综合为六种犯罪:“正脏唯有六色,强盗,盗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脏为罪”,其中的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都属于只有官吏才能发生的贪污贿赂犯罪。所以,《唐律》将“强盗”、“盗窃”罪划分在“贼盗”中,而将关于“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的规定放在《职制律》中。不仅如此,《唐律》还把官吏“受财枉法”与“十恶”“杀人”等同列为不予赦免的犯罪,显示出对官吏犯罪的重视。
              --沈大明《<唐律>对官吏的监督、处罚及其实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策略。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的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在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3)据材料三概括《唐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太宗的反腐策略。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632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637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2)材料三反映出贞观后期,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何在?

              (4)依据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唐太宗。

            • 8.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以后历朝封建皇帝学习的楷模,其统治特点包括

              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②虚心纳谏     

              ③注意改善民族关系             ④人民幸福安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9.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 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日后或以事至 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