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及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理想国》一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首先,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和激情。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军人代表着激情的部分;人数最多的“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着欲望的部分;而理性部分则更多地表现在“护卫者”(统治阶级)身上。如同在一个和谐的个体中那样,在一个和谐的城邦中,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一起起作用,但理性部分必须控制其他两个部分。“护卫者”应由一个“哲学王”来领导,因为他们“具有知识”,接受过专门训练,经历过特殊社会生活。

              ——摘编自(美)沃尔夫《大人物和大问题:那些影响历史的人和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念产生的背景。

            • 2.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 3.

              在北京孔庙,清康熙帝于1684年为孔庙大成殿题“万世师表”匾;1914年袁世凯亲书68字“大总统告令”与“万世师表”匾相对;1916年撤除其他匾额,改悬民国总统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文革期间,各种匾额毁坏殆尽。对以上行为的目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康熙是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利于统治
              B.袁世凯是为其复辟帝制而制造舆论
              C.黎元洪是利用孔子思想来宣传共和
              D.文革期间毁坏匾额是为肃清封建糟粕
            • 4. 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③主张变法革新 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 5.

              4、《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 6.

              9、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 “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 7.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 8.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因而其思想被后世统治者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
              A.提出“君权神授”
              B.主张仁政
              C.崇尚秩序
              D.追求天下为公
            • 9.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材料二 同治年间,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办,洋务派开办了一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解决“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的困境,以培养军事将领与军备军械制造人材。这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中,以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和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较为完备,影响也较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之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   ——摘编自陶行知《新教育是什么》(19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2分)

            • 10.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