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 2.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不同阶级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走过不同的道路。

              材料一:某学者撰文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孙中山曾经被称为“疯子”,后来“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现象? 这次转型的结果是怎样的?

               

               

                  材料二: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与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与认识十分微弱,……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

              (2)材料二中毛泽东在湘赣山区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该道路的最终实施情况如何?

               

            • 3. (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

            • 4.

              传统廉政制度生成演进的轨迹,与中国社会历史整体发展的宏观线索是重合相契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廉政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材料二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注:《大诰》明法律,内容为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考也要考《大诰》

              ——《中国法制史》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民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草木子》证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祖训所谓革前无姑息之政,治旧欲污染之徒。

              ——赵翼《廿二史札礼》

              (2)依据材料二,概述朱元璋为惩治贪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孙中山的官吏当受人民监督制裁的思想是我国监察思想史上一个大飞跃,他力主监察权和监察机关要独立,在整个政府中,无一人独立于权力制衡机制之外,就连政府首脑和行使监察权的监察机关也包括在内。孙中山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孙中山的治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材料中反映孙中山反腐的着眼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主张的?



              材料四“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摘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4)毛泽东在材料四的报告中就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其必要性是什么?

            • 5.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起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突破与创新
              在民主政制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联系与区别

              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俞可平《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原因。

              (2)材料二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的?

              (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的区别”,选择材料三中的任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地方预备兵兵种),聚天下兵器于成阳,铸为钟镣,罢为角抵(摔跤).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奈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其后里门之左,一切发之,而胜、广起。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

              (1)依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的功过。

              材料二  “政府的统一。使大家结成一个民族,现在这种统一也为你们所珍视.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们真正的独立,仿佛一座大厦,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它支持你们国内的安定,国外的和平;支持你们的安全,你们的繁荣;以及你们如此重视的真正自由”。

              ——华盛顿1796年《告别演说》

              (2)依据材料二分析华盛顿对统一问题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所提“政府的统一”在美国是怎样实现的?

              材料三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故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进行恫吓。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随后,南北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同“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

              ——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

              (3)材料三中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4)上述材料中三位伟大人物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功绩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7. 【加试题】材料一: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

              材料二: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濡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3分)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7分)

            • 8.

              孙中山和华盛顿两个人都被国民尊称国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人民的意见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分配或限制,在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我们应当照宪法所规定的办法予以修改。但我们不可用僭权(意谓采用篡权等不正当手段)的方式予以更改,因为,这种方法田然可能把某一事件办好,但自由政府也往往由于这种方式而遭到毁灭。所以使用这种方式,虽然或可能得到局部的或一时的好处,但此例一开,一定永远抵不过它的破坏力。                    ——华盛顿《告别辞》(1796年9月)

              (1)请举一例说明《联邦宪法》中的“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之处。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华盛顿对这种“不合理”之处的态度?华盛顿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材料二:在我们这样辽阔的国度里,要想有效地管理大家的共同利益,一个活力充沛的、并且能充分保障自由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                                         ——华盛顿《告别辞》(1796年9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做到华盛顿所说的“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 


              材料三:“乃孙黄放弃责任,一让总统,一让留守,博功成身退之虚名,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而不能底定,不得谓非一大恨事也。”(但孙中山)“欲挽官僚窃权怙势之积习,准身作则,专为公家谋幸福,不为一己便私图……手段虽劣,其胸襟气概,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谭人凤《石叟牌词》(写于“二次革命”失败后)

              (3)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和孙中山的辞职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 9.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认识。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82年,华盛顿一位过去的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给他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列举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将原因归咎于共和制度,然后劝华盛顿担任“国王”。他(指华盛顿)回信道“……我很难设想我有什么行为竟会鼓励你写这样的一封信,在我看来,这封信包含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最大危害,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名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

              (1)据材料一尼古拉上校给华盛顿这封信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华盛顿对尼古拉上校致信劝告持何态度,为什么?华盛顿所指出的“这封信包含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最大危害”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拿破仑称帝后)再没有一个法国人像居住在维也纳的天才作曲家那样具有大丈夫气概地提出抗议了。这位作曲家曾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并以宏伟的共和主义气魄,言简意赅地题上“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题字。当这位音乐大师听说了以往崇拜的英雄如今已戴上了皇冠时,他破口大骂这个叛徒和暴君,并把他的题词撕了个粉碎。多年以后,他把这一不朽杰作题为:纪念一位伟人。

              ——(英)约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

              (2)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英雄交响曲》并献给拿破仑?后来为什么反对拿破仑,并骂拿破仑是叛徒和暴君?为什么贝多芬后来还把拿破仑当做“伟人”来纪念?

              材料三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3)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