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周积明在《最初的世纪》中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A.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B.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C.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D.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 2.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

              上海外白渡桥通讯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人/天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926

              6984

              14600

              544

              0

              9

              0

              11

              0

              0

              3459

              0

              3764

              0

              172

              0

              922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上海的蓄力交通以为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 3.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上海交通逐步与近代文明接轨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D.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4.

              下图为引进于日本的人力车,困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有五六万辆黄包车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数量远远超过汽车。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已初具规模
              C.近代的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D.上海社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
            • 5.

              1907年《大公报》有一则报道:“(某日),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从中可以投射作者对此事的态度是

              A.赞同鼓励,大力提倡
              B.客观报道,不偏不倚
              C.嗤之以鼻,实则反对
              D.司空见惯,不以为奇
            • 6.

              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上海

              重庆

              铁路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71年

              1886年

              电灯

              1882年

              1906年

              A.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
              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D.近代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
            • 7.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该段论述体现的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革命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 8.

              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 9.

              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 10.

              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B.1908年,上海装置了有轨电车
              C.19世纪末,上海开中国放映电影之先河
              D.1877年,清政府在上海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