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 2. 如图所示的古代文明地区中,阿拉伯数字发明于

              A.①
              B.②
              C.③
              D.④
            • 3.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战略核力量比较(1970年)

              材料二 据统计1946~1975年期间,美国总共有19次直接或间接发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苏联也多次准备按下核按钮。
              材料三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近年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最早拥有核武器的是哪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谈谈美苏争霸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给世界人民提出什么警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某校高三(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1)请你完成上面的研究表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作为历史材料,图1与图2的区别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组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则历史短文,题目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为此,他们选用了以下四个关键词:“伯里克利”“民主政治”“希腊文明”“断层”。
              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5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义。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下图,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别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铸、凿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论郭沫若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墨子

              请完成:
              (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中信息所体现出的历史现象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将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段历史的评价,甲乙两组进行讨论,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