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3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
              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
              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
              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
              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
              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
              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
              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
              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
              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
              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5分)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分)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 分)
              (3)和材料一对比,两则材料的主要差别是什么?(2分)
              材料三: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古罗马《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古罗马《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4)依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典的关系。(1分)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态度。(2分)
              材料四: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两部法典有何相同之处。(3分)并说明它们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4分)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形成新中国法律体系的雏形。当时党内高层,认为法律的主要功能是对敌专政、惩罚犯罪分子。比如,1957年7月,中央规定地方司法机关向地方党委负责。辩护制度、律师制度被批判为“替坏人说话,敌我不分,为阶级敌人开脱、掩护”。
              材料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工会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等。
              ­                  ——摘编自赵惜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6)根据材料五,六,概括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 3.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秦汉时期开始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过渡,但这也仅指行使统治的组织机构的形式即官制而言的,至于具有行政管理技能的官员和理性的法律这两点,在秦汉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都一直尚付阙如,致使中国早期的官僚制萌芽一直未能发展为现代的官僚制。
              ——马克斯·韦伯
              材料二 (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材料三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H.G.Creel顾立雅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
              (1)简述汉代完善官僚体制建设方面的重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韦伯认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无法发展为现代官僚体制?(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罗马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法是如何有利于“罗马国家稳定”和造福“个人利益”的?(8分)
              (3)村料三中学者认为科举制和罗马法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8分)
            • 4.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一个王朝都比较重视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和监督,这一点在《唐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唐律》首次将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各种贪赃受贿犯罪行为的概念、具体内容、定罪和量刑都作了详细规定。在多数情况下,官员与一般百姓犯同样的罪,对官员的处罚要比百姓重,主管官员与一般官员犯同样的罪,对前者的处罚要重于后者。同时,唐代统治者在伦理道德上强调贯磐儒家纲常礼教原则,作为官吏为百从政的标准;在政治上限制官吏滥用特权;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俸禄,严格禁止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在法律上将惩罚、监察、考核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预防。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从l8世纪20年代后期到1883年,美国出现了一个公共官员最严重的腐败时期。大量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官员都想得到用权力来交换填满钱袋的机会,强大的私人利益集团能够轻而易举地收买公共官员。这些大公司的老板不惜重金贿赂官员、收买政客,将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更为不利的是,公众对这些腐败现象并不特别地反感。历史学家莫里森说:“对于许多人来说,正派似乎离开了公共生活。”
              1883年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使美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以“能力与功绩”作为录用与衡量官员标准的法律依据。l913年宪法第l7条修正案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国会参议员由各州人民直接选举产生,改变了过去国会参议员由各州的州议员选举产生的旧制。1890年国会又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联邦政府正式承担起管制托拉斯的责任。而对美国社会弊端的批判,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正如霍夫斯塔特等人所言,“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能逃过黑幕揭发者那善于观察的眼睛”。
              ——周琪《美国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惩治官吏腐败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20年代后期到1883年美国政治腐败的原因,并归纳其解决措施。(12分)
            • 5.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清廷用10余年的时间,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编纂了一部《四库全书》。据初步统计,《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这些著作,有的收入了《四库全书》,有的仅为存目。考察《四库全书总目》对这些著作的评价,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朝官方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书名
              备注
              《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
              《乾坤体义》
              是利玛窦的一部科学著作。
              “虽篇帙无多,而其言皆验诸实测,其法皆具变通,可谓词简而义赅者。是以《御制数理精蕴》多采其说而用之。”“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以水、火、土、气为四大元行,则与佛经同。”
              《天问略》
              是西方天文历算的一部科学著作。
              “皆设为问答,反复以明其义。末载朦影刻分表,并详解晦朔交食深浅之故,亦皆具有图说,指证详明。”但是,该书“欲借推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用意极为诡谲。”
              《泰西水法》
              是一部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
              “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西方要纪》
              是一部介绍西方地理科学的重要著作。没有收入《四库全书》,仅为存目。
              “此书则康熙初年所述,凡二十条。专记西洋国土、风俗、人物、土产及海程远近。大抵意在夸大其教,故语多粉饰失实。”
              《天主实义》
              是一部介绍西方宗教的著作。没有收入《四库全书》,仅为存目。
              “欲人舍其父母而以天主为至亲,后其君长而以传天主之教者执国命,悖乱纲常,莫斯为甚,岂可行于中国者哉!”。
              ——据吴伯娅:《乾嘉时期清廷的西方文化政策》整理
              材料二:晚清时期中国翻译外国书籍统计表
              时间
              译著数(本)
              分类比例(%)
              来源
              1850—1899年
              567
              应用科学40%,自然科学30%,历史地理10%,社会科学8%,宗教哲学文学艺术3.5%
              英美
              1902—1904年
              573
              应用科学11%,自然科学20%,历史地理24%,社会科学26%,哲学6.5%,文学4.8%
              译自日本的占62.2%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清政府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1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
            • 6.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1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8分)
            • 7.
              【题文】(25分)中外历史学家的历史三段论很有新颖之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二二〇〇~公元二〇〇〇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在1911年的大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7分)并且列举 “群雄竞起”的表现。(2分)
            • 8.
              【题文】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二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6分)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