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

              ——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

              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

              ——《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

            • 2. “国家初制,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这种政治架构出现于何时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
            • 3.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专制程度的加强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最主要条件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4.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中央行政制度,还体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
              问题:
              (1)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新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


              (2)进一步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以下历史时期,作为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其他领域的制度创新史实。


              (3)根据以上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视角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影响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罝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官制的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朝的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统一与分裂
              材料一:历代统一时间起讫表

              材料二:清王朝中国终于形成了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空前统一的国家。
              材料三:统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所要讨论的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化、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思想、宗教、血统甚至地理环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
              材料四:在中国漫长的专制社会中,皇帝或政权的首领集中了最高权力,有权支配自己统治范围内的一切人力和物力,所以统一的范围越广,能够集中的人力和物力也就越多。相比之下,分裂或分治政权可以支配的人力和物力要小得多……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思想活跃、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名存实亡,中国还没有形成统一国家,大小政权并存竞雄。一次是在本世纪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名义上存在统一的中华民国,实际上北京的政府政令所及不过数省,其余则由各种势力控制或占据,还有国中之国的列强租借和势力范围。
               ——摘自《统一与分裂》葛剑雄

              问题:
              (1)将材料一表格的(1)(2)(3)(4)填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计算出的统一时间比传统说法短得多,根据材料说明作者的划分分裂与统一的第一、第二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从材料四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统一与分裂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日:“……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工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明清是民间手工业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业市镇44个。    
               一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概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显著变化及对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比较它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战时期和战后几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轻工业。纺织工业,从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而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面粉工业在大战期间建立的约有100家,中国由面粉输入国一跃成为面粉输出国,1915年至1921年,中国面粉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其他像火柴业、水泥业等也都有些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3)依据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表:
              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试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请分别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