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 分)
              (3)和材料一对比,两则材料的主要差别是什么?(2分)
              材料三: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古罗马《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古罗马《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4)依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典的关系。(1分)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态度。(2分)
              材料四: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两部法典有何相同之处。(3分)并说明它们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4分)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形成新中国法律体系的雏形。当时党内高层,认为法律的主要功能是对敌专政、惩罚犯罪分子。比如,1957年7月,中央规定地方司法机关向地方党委负责。辩护制度、律师制度被批判为“替坏人说话,敌我不分,为阶级敌人开脱、掩护”。
              材料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工会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等。
              ­                  ——摘编自赵惜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6)根据材料五,六,概括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 2.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秦汉时期开始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过渡,但这也仅指行使统治的组织机构的形式即官制而言的,至于具有行政管理技能的官员和理性的法律这两点,在秦汉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都一直尚付阙如,致使中国早期的官僚制萌芽一直未能发展为现代的官僚制。
              ——马克斯·韦伯
              材料二 (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材料三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H.G.Creel顾立雅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
              (1)简述汉代完善官僚体制建设方面的重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韦伯认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无法发展为现代官僚体制?(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罗马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法是如何有利于“罗马国家稳定”和造福“个人利益”的?(8分)
              (3)村料三中学者认为科举制和罗马法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8分)
            • 3.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一个王朝都比较重视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和监督,这一点在《唐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唐律》首次将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各种贪赃受贿犯罪行为的概念、具体内容、定罪和量刑都作了详细规定。在多数情况下,官员与一般百姓犯同样的罪,对官员的处罚要比百姓重,主管官员与一般官员犯同样的罪,对前者的处罚要重于后者。同时,唐代统治者在伦理道德上强调贯磐儒家纲常礼教原则,作为官吏为百从政的标准;在政治上限制官吏滥用特权;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俸禄,严格禁止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在法律上将惩罚、监察、考核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预防。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从l8世纪20年代后期到1883年,美国出现了一个公共官员最严重的腐败时期。大量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官员都想得到用权力来交换填满钱袋的机会,强大的私人利益集团能够轻而易举地收买公共官员。这些大公司的老板不惜重金贿赂官员、收买政客,将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更为不利的是,公众对这些腐败现象并不特别地反感。历史学家莫里森说:“对于许多人来说,正派似乎离开了公共生活。”
              1883年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使美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以“能力与功绩”作为录用与衡量官员标准的法律依据。l913年宪法第l7条修正案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国会参议员由各州人民直接选举产生,改变了过去国会参议员由各州的州议员选举产生的旧制。1890年国会又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联邦政府正式承担起管制托拉斯的责任。而对美国社会弊端的批判,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正如霍夫斯塔特等人所言,“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能逃过黑幕揭发者那善于观察的眼睛”。
              ——周琪《美国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惩治官吏腐败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20年代后期到1883年美国政治腐败的原因,并归纳其解决措施。(12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材料二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  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   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6世纪的中国出现“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同时的意大利也出现享乐纵欲风气,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史料研读、综合评论、专题探究和问题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用这些方法分析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演进。完成下列问题。
              ★史料研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步完备起来。“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的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①三省六部职权彼此分工,互不干涉……②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④唐高祖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1)材料中画线的五部分有两处表述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评论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在不断发生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并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探究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不仅能够实现政权的更迭,而且革命往往还具有强大的社会改造功能(指对旧制度的改造)。
              (4)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为例,概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凭借着手中的政权对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请结合史实任选一个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比较  
                     在近代中国的19世纪末,伴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几乎同时发生了两大政治运动,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又一次掀起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的革命新高潮。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14、
              图15,完成下表。

              图14 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报刊、学堂分布示意图
              图15 义和团运动示意图
                       
              领导阶级基本主张区域性特点及形成因素评价
              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抵抗列强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将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归于失败。
              义 和 团 运 动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北方。 经济因素:北方经济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阶级关系因素:北方则主要表现为农民、手工业者的秘密结社。 思想因素:北方则盛行小农平均主义和封建迷信。
            • 9.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回答1—2题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利制约权利,以下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职权牵制与监督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动是
              [     ]

              A.三权内容不同
              B.对社会影响不同
              C.本质目的不同 
              D.产生时代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