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摘自《明史》卷8


              材料二 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票拟即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明会要》卷29


              材料三 在建制上,丞相历来均有定员,而明代阁臣却始终没有定员,其人数可多可少;丞相或宰相均为历代王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央六部为其法定的下属。而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不是它的法定下属;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综理政务,统率百僚”,对皇帝也有制衡的权力,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顾问,而票拟所提意见能否实行,还需取决于批红。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仁宗为何让大学士杨士奇超越户部、工部之权,直接草拟诏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内阁与丞相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明代内阁拥有了丞相之权,也有人认为内阁并无丞相之权,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下图,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别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铸、凿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论郭沫若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墨子

              请完成:
              (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中信息所体现出的历史现象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将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段历史的评价,甲乙两组进行讨论,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古今中外人类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延尉李斯议日:“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一指出王绾、李斯各自主张的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
              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2)根据材料二,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3)材料三中所指的“最完美的一次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结合19世纪末的中国现实,你如何理解“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20世纪初在强烈的危机意识的支配下,许多人提出了极为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政治体制。主张通过开设国会和实施宪法将中国转换成为“立宪君主制”国家的改良派,从支持者的人数看是最多的。要求废除君主制本身和驱逐满洲这一异族统治者、主张立即建立“共和制”的革命论,以年轻一代为中心的支持者不断增加。有的人主张以没有权力的皇帝(或孔子的子孙)来作为维持中国统一的象征性的、道德性的权威的“虚君共和”。也有的人认为应重新组织富有启蒙精神的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主张有必要实行“开明专制”,二相反有人主张强化地方自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各省独立”来解决殖民化危机。有人甚至对政治权力存在的本身就提出异议,为了实现“无政府共产”社会甚至不惜采取恐怖行动。这多样的政治构想大概到辛亥革命之前都登台亮相了。
              ——(日)佐藤真一《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

              (4)根据材料四列举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各种政治主张,并说明最终实践了哪一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为民主制度提供宪法保障的法律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前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而后者(《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化,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何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宪法体现了什么共同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周室既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相吞灭,数百年间,列国耗尽。至春秋时,尚有数十国,五伯迭兴,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合从连衡,经数十年。秦遂并兼四海,以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孓遗者矣。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两周实行了什么制度。概括这一制度的演变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中央集权制”的主要表现。首先创立“中央集权制”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说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消除材料一中的哪些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 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 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一 近代中西合璧的大宅

              图二 新农村中的花园别墅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材料三 粱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
              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图一

              (2)根据图一,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图二 19世纪晚期英国以海外贸易示意图

              (3)图二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履行承诺: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表现了中国入世的诚意,并在以后的几年履行了这一承诺。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据《史记·商君列传》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