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 2. 法治社会逐步代替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首要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银元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摘录自徐立志《清末商事立法研究》


              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主要规定有: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的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经济政策改变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改变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钦定宪法大纲》中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并指出其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华民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国际政治与国家贸易” 某校学生社团组织以“国际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试图从历史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家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讨论问题一”的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主要受到了哪个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 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 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一 近代中西合璧的大宅

              图二 新农村中的花园别墅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与所学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推动“生气勃勃的新欧洲”“崛起”的政治、经济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请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

              ——据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2)根据材料二,说明1750——1900年间英、美、中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份额变化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清潮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鳊自白寿粼《中国通史》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鳊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2)据材料二指出,从l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纺车图》

              材料二

              意大利的纺织工厂

              材料三

              19世纪纺织工厂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各自历史时期经济模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几种经济模式演变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材料四所表现的经济模式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经济文明发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