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材料四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2)材料二、三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2分)结合两则材料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6分)

              (3)材料四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4分)

              (4)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 2.

              (2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5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3分)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试从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要评价其历史作用。(4分)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金融措施简表

              法案或政策

              时间

              核心内容

              《紧急银行法案》

              1933年3月9日 

              授权总统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建立由财政部监管银行的健全系统。

              《1933年银行法》

              1933年6月16日 

              建立由联邦政府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实行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1933年证券法》

              1933年5月27日 

              要求公开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公司管理人员的姓名与薪资、交易证券的公司,以给投资者更大的信心。

              放弃金本位制度

              1933年4月5日 

              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33年4月19日 

              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度。

              美元贬值

              1934年1月10日 

              美元贬值40.94%,以增强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3)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4分)从中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美国怎样确立在世界金融秩序的地位。(4分) 

               

            • 3.

              (30分)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人口数

              (万人)

              耕地数

              (万顷)

              耕地负荷数

              (人/顷)

              米价

              (千文/石)

              1661

              323.3

              58.7

              5.5

              0.963

              1685

              332.4

              72.7

              5.3

              0.539

              1724

              533.6

              80.0

              6.7

              0.575

              1753

              1651.4

              83.1

              19.9

              1.012

              1784

              3283.2

              89.8

              36.6

              1.412

              1820

              4799.2

              95.0

              50.5

              2.432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消费领域的问题,建设起来的住宅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所以,在长期的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问题,就可以多盖房子,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10分)

               

            • 4.

              (14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2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6分)

               

            • 5.

              (16分)城市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邻近河流;以现在所知,几无例外。一部分固然因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为河谷的土壤比较肥沃,粮食供给比较可靠。城的作用在保卫,贵人的生命和财富和祖先神主的保卫。……城郭的入口有可以升降的悬门,城门时常有人把守,夜间关闭。

              ——张荫麟《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春秋列国建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二  开封城的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他的四条御街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连,此外还有东西向的横街,以及南北向的直街,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街市”,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根据材料二,概述北宋时期开封城商业功能的新发展。(6分)

              材料三  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广州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4分)

               

            • 6.

              (12分)

              材料一 叫卖广告在先秦已出现,《楚辞》记载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可谓吆喝叫卖的祖师爷。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到清代商贩及手艺人有近500种,所售商品不同,唱卖的声调也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季节的唱卖,或艳丽或悠长。

              材料二 国初民居尚简朴,三间五架式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者,人怪而哗之。   

              ——(明)嘉靖《江阴县志》

              材料三 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制服饰器具,列笙歌鼓吹,招至十余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竞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

              ——(明)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叫卖广告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原因。(5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社会风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消费与生产两者关系的认识。(2分)

               

            • 7.

              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

              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和由此引发的政治变革。(4分)

               

            • 8.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四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请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5分)

              (3)结合材料四,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4分)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3分)

               

            • 9.
              【题文】(10分)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
              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
              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均有较大发展,请列举一例说明?(2分)
              (2)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请简要说明宋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分)(3)宋词、元曲,各举一位著名代表人物。(2分)
              (4)这时期什么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2分)
              (5)宋代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
              画作品出现,请举一例说明。(2分)
            • 10.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碰撞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一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印刷广告,印刷于北宋时期。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販,别有加绕,请记白”。

                  图二是《眼药酸》图。是南宋时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背着布袋,袋上画着许多眼睛,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请有眼病的演员使用。

                 (1)宋代济南商标和眼药酸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哪些社会状况?(3分)图一中反映的印刷技术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它给欧洲文明进程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了不断地交汇、碰撞的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6分)

                  材料二

               

               

               

               

               

               

               

               

              图三  广州十三行

                  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3)图三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什么对外政策?(1分)该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8分)

               

               

               

                  材料三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政策各自遭到国内一部分人反对的原因?(4分)并指出两种政策的相同点。

               

               

               

               

                  材料四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5)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程有哪些变化。2002年中国申办上海世博会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