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3年是辛亥革命102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四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运动之果。”(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6分)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8分)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4分)

               

            •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1) 材料一中“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有哪些? (4分)

              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 “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4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陈独秀的这种“伦理的觉悟”(4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借地,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材料三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回答:

              (1)举例说明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2分)其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后“树墩还在”? (2分)

              (3)材料二表明孙中山怎样发展了他的思想理论?(1分)这有何意义?(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 陈独秀等人发动了什么运动?(1分)这个运动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1分)

              (5)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研究主题。(1分)

               

            • 4.

              (28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3)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8分,只判断不给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想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员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和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4分)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6分)简要说明该段材料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政治主张?(6分)

              (4)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3分)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不同。(6分)

              (3)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差异。(4分)

               

            • 7.

              (13分)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

              1979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4分)

              (4)综上所述,从先进的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启示主要有哪些?(2分)

               

            • 8.

              (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1)《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简述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3分) 

              (2)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卫者,天下攻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3分) 

              (3)至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何发展?(3分) 

              (4)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正确探索?(3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民国”之取代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4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政府通过哪部法律文献“从国外移来”了其制度?(1分)材料认为这一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认识。(2分)

               

            • 10.

              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依据下表所列法律文献内容摘要,指出法律文献的名称及其颁布的意义。(16分)

              法律文献

              内容摘要

              法律文献

              名 称

              法律文献

              颁布意义

              第三表 执行

              二、……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

              1、(1)(2分)

              1、(2)(2分)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匡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2、(1)(2分)

              2、(2)(2分)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3、(1)(2分)

              3、(2)(2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1)(2分)

              4、(2)(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