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国军一部分应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则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军作战指导计划》

              材料二 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与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把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请回答:

              (1)为实现材料一中“确保山西”“力保淞沪要地”的目的,国民党组织了哪些战役?(4分)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这些战役?(4分)

              (2)材料二说明中共确定了怎样的抗战路线?(4分)为此,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洛川会议后是怎样实践上述抗战路线的?(4分)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亦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 日本对英美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 4.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 5.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6分)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上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6分)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

              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