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4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形成篇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分)

              (2)举例说明“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这给古老国家带来哪些影响?(3分)

              挫折篇

              材料三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调整篇

              材料四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材料五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分)

              展望篇

              材料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5)材料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分)

               

            • 2.

              (19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7分)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2)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

              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一个自强奋进的东方民族,一个日益强盛的伟大国家,以特有的胆识和远见、包容和胸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

              (5)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洪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 3.

              (12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街道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材料三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2分)

               

            • 4.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 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 年减一年, 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 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 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 省费倍蓰(xi, 五倍)。……

              材料二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海关银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2 分)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3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 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 5.

              (12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读图                           

              ①上图取材于《天仙配》故事。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是什么?(4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

              ②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的原因。分析西方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③简述19世纪70年代以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3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材料三: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苏智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呈现怎样的特色?(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近代上海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力量”和“人文秩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近代上海地位的变迁?(9分)

               

            • 7.

              (19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来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7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8.

              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

              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和由此引发的政治变革。(4分)

               

            • 9.

              (10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3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人类社会的历史逐渐汇合成为一部统一的历史。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人类的各个社会,一方面在进行着“自我运动”,另一方面又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公元前8—公元前4世纪,欧洲社会在政治领域里“自我运动”过程中诞生的文明成果。(2分)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给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很高的评价,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创立的“民主共和国和普选制同农奴制比较起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袁立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2)根据材料二,以英国(议会)为例,举出资产阶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3分)并指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是怎样“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的?(2分)

              材料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类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上总是首先由少数或个别社会率先创造了新文明,而后才又通过这种新文明的广泛传播而使多数或绝大多数社会逐步地上升到了这种新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世纪以后,中国、印度等东方世界都接受资产阶级新文明对本国社会组织的改造和影响,……促进这些东方古国的缓慢进步。

              ——袁立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文明的扩张途径。并指出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文明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是怎样影响着中国的。(6分)

              材料四 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二战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这是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必要前提。凡自外于国际社会而闭关自守的国家便会落后;战争又使世界多样化的趋势和统一性趋势相伴随而发展。随着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逐渐打破了地区、国家的界限,在历史进程中把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更加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历史真正形成为世界历史。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整理

              (4)多样性是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又一特征。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建立了哪些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