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经济学家卡尔·波拉尼认为:"20世纪前半期造成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自由化与全球化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一条能有效分割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无情的市场逻辑,使商业利益逐渐控制了社会。自由市场原则摧毁了彼此负责的社会关系……最终使市场变成了强权国家的附属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市场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B.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民族主义意识
              C.经济全球化破坏了人类的公共价值观
              D.自由市场原则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根源
            • 2.

              (27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是怎样创新和发展的。(3分)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相关史实,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创新的条件?(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开创的新模式对美国发展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性史实。(6分)综合上述,概括各国创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2分)

               

            • 3.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是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那么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利己的考虑。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已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会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材料二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对美国人民的一次“炉边谈话”: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不同,在美国,我们坚持对个人奋斗和和益动机的信念;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我们必须连续不断地寻求改良的实践以确保合理利润的持续,加之科学的进步、个人的积极性、小人物的机会、公平的价格、适当的工资和连续的就业。

              材料三  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说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

              材料四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1)材料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影响。(6分)

              (2)据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概括凯恩斯主义的特点。(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亚当·斯密的上述观点。(9分)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早在1930年,英国政府组织的一个针对钢铁工业的调查委员会就得出结论说:“金属熔炼和煤炭炼焦工业十分落后了,它们已不符合当前的要求。”1938年英国高炉的平均炼铁量不仅少于美国和德国,而且少于比利时和卢森堡。……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英国钢铁工业的国有化势在必行。

              工党政府知道,虽然它在下院拥有多数席位,但任何关于钢铁国有化的法案都将为保守党控制的上院否决。工党决定改革1911年的议会法,把上院拖延通过法案的权力由两年减为一年。1949年,工党政府通过了20世纪的第二个《议会法》,将上院的延置权改为一年。这样,英国权力重心完全地转到了下院。……

              历史上英国的上院作为贵族院,显然缺少民主因素。20世纪以来,工党一直反对上院继续存在下去。在1935年的竞选纲领中,工党曾经提出了取消上院的要求,但1945年的竞选纲领中没有提到这一点。

              ——[苏]莱昂尼多夫:《论英国的钢铁国有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英国钢铁工业国有化改革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党推进钢铁国有化改革的措施,并简述其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