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科  20世纪世界交往的方式有战争与和平交往两种方式。在和平交往中,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军事交往、思想文化交往等,其中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互相促进,双边交往与多边交往相互补充。20世纪世界交往的突出特点是它的两重性:一方面社会交往推动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世界交往中的不平等状况,阻碍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破坏了正常的世界交往……破坏正常的世界交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维护,以致出现矛盾甚至冲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本国商品和资本所到之处,都看成其国家利益所在,要求别国服从它的利益,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加以维护,从而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国家之间也会产生敌对情绪;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强大力量为后盾,推行对自身有利的交往;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世界交往的严重障碍。

              ——摘编自李植《研究20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在20世纪世界交往中的活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对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日本的对外贸易实行管制,并且拆迁日本的过剩工业设备赔偿战争受害国、销毁战争机器、限制日本的战后重建。1947年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明确提出,应该把日本作为亚洲的“生产工厂”,以此对抗共产主义的渗透。次年,与军部副部长德雷帕一同赴日考察的工业代表团团长约翰斯顿提出,美国应该停止以往的“救济型援助”,代之以马歇尔计划式的“复兴援助”。1955年美国政府文件在方针部分明确指出:“应从日本获得最大的经济贡献以减轻美国的财政负担,做出各种努力以增加该国的财政能力和贸易能力”,一方面通过直接进口增加日本的收入,维持其工业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英联邦国家对日本开放市场;文件建议通过“技术援助的使用有效减轻日本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尽快恢复日本与亚洲其他非共产党国家间的更为友好的关系”。

              ——摘编自刘理《美国政府对亚洲的经济援助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经济政策变化的原因。

            • 4.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坚持“两个中国”的错误态度。……中国奥委会于同年I 1 月6 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   

              材料二  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及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北京,这个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都终于获得成功,于2001年7月得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材料三  中国不断地用成功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中国也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 2007年 10月 22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美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没有参加奥运会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主要原因是有哪些?(8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怎样的曲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8分)

            • 5.

              材料   20世纪30年代,温斯顿·丘吉尔反对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谴责《慕尼黑协定》,主张加强军备,建立以英法联盟为核心包括苏联在内的反德同盟。1940年5月德军闪击西欧当日,他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迅即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美军自敦刻尔克撒退和法国投降后,在英国孤军奋战的危难时刻,他以其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领导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在不列颠之战中击败德国空军,迫使希特勒放弃进攻英国的企图。     

              1941年8月与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确定两国共同对德政策和战争目标。1941年12月与罗斯福举行华盛顿会议,决定建立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以协调两国战略、共同使用两国资源和战略物资,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11月与罗斯福、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决定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并就战后欧洲秩序的安排和国际组织的建立进行讨论,签署《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总协定》。1945年2月与罗斯福、斯大林举行雅尔塔会议,就分区占领德国、对德实施管制、波兰的边界划分和政府的组成、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等问题达成协议。

              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美英联合对抗共产主义,拉开“冷战”帷暮。

              (1)根据材料,概括丘吉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指出丘吉尔的活动对当时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 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为了利用古巴的特殊地理位置对美国形成威慑,以此弥补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差距,赫鲁晓夫决定向古巴运送中程核导弹和重型轰炸机。这一行动从1962年7月起实施,到10月份,已有42枚导弹被秘密运往古巴。苏联的行动被美国的U-2侦察机发砚。10月16日至22肯尼迪在权衡几种方案的利弊后决定对古巴实施武装封锁,迫使苏联让步。美国在整个封锁行动中的目的是向赫鲁晓夫传递信息,而不是使其丢脸,美国的强硬决心和谨镇措施获得了成功10月26日下午,苏联愿意在联合国监督下撤走导弹,条件是美国公开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类似的武器。美方表示可以接受。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没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影响。

            • 7.

              国际危机管理中的“有限理性”是指在面对国际危机时,由于决策者个人认知的有限性、国内政治的需要以及各种偶发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危机的决策者不可能完全理性地掌握危机的进程。因此,应对国际危机,决策者需要通过依次分析各种预备方案,直到找到一个满足最低要求的方案为止。

                 古巴导弹危机是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双重博弈。在美苏互相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背景下,避免核战争事实上又是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也是彼此试探时不能越过的底线。肯尼迪政府从一开始就将危机界定为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排除了或是与卡斯特罗接触或是推翻卡斯特罗的方案,而以苏联作为直接打交道的对手。但是,肯尼迪政府的基本目标是既要消除苏联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导弹,又不希望因此而和苏联发生战争。有鉴于此,肯尼迪政府在应对危机时一方面在战略和战术层面都采取了强硬的姿态,力争对危机处理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又对危机的进程进行理性的调控,避免使危机升级为战争。在向苏联施加战争压力的同时,肯尼迪也始终没有放弃外交努力,通过与赫鲁晓夫的直接通信,他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秘密外交,以及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等渠道,保持与苏联方面的紧密联系,尽量争取信息交流的准确和畅通,并根据苏联的反应适时地做出某些妥协,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这次危机。肯尼迪政府的危机决策和处理充分体现了国际危机管理的“有限理性”。

              ——荣正通《国际危机管理的“有限理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危机管理的“有限理性”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

            • 8.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指的是从1945年至1991年间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所进行的激烈对抗。这两大洲的巨人间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因而“冷战”这一描述是很准确的。现在,一切都已过去,其结果已众所周知,如果把这一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由于德国分裂和1945年东欧建立起了以前苏联为首的阵营,冷战在欧洲开始形成。随着1989年以前苏联为首的阵营崩溃、1990年德国恢复统一以及1991年前苏联自身最终解体,冷战宣告结束。

              ——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苏联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作者关于“冷战”的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