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 2.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 3. (1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呈现阶段性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相关情况

              1951年

              9 月2日 下午3时,首都各界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周年大会,出席者有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代表郭沫若、陈叔通、彭真、李济深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 九月三日 抗日战争胜利日纪念办法的通知”中强调:中国人民所以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一方面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团结起来,一方面是“中国人民得到了苏联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的长期支援和最后出兵解放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的伟大援助”, “美帝国主义是今天中国人民的死敌” ……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此后除《人民日报》等上发表有社论纪念抗战胜利外,其他纪念活动几近停滞,抗战胜利纪念日似乎被遗忘……

              1985年

              上海晋元中学在沪西工人影剧院举行纪念大会;《解放日报》发表有张祺的《上海职工同新四军的战斗情谊》、陆诒的《徐州会战中访李宗仁将军》、李直峰的《抗战期间的对日无线电侦破工作》等;上海市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文艺演出在文化广场隆重举行……

              1995年

              “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专题书介展览”在香港举行,集中展出内地和台、港、澳地区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抗日战争的300多种书籍、图册和音像制品;9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座谈会;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为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联合主办“抗日战争历史知识竞赛活动” ……

              问题: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的两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4.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坚持“两个中国”的错误态度。……中国奥委会于同年I 1 月6 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   

              材料二  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及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北京,这个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都终于获得成功,于2001年7月得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材料三  中国不断地用成功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中国也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 2007年 10月 22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美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没有参加奥运会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主要原因是有哪些?(8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怎样的曲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8分)

            • 5. 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 6. 法制史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是否健康的关键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于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理性  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

                  ——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

              (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大写的法”在罗马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材料二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1787年宪法对司法权的具体规定。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法制”的原因。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会 议

              时间(年)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1965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

              第四届全国政协会议

              1964——1965

              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

              1978——1983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这一制度有何新的重大发展?
              (2)材料二中宪法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建国初期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重大意义?
              (4)通过材料四,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是怎样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