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 2.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5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6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9分)

               

            • 3.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注: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
              ——《新京报》
              (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6分)
              (2)简述19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6分)
              (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6分)
              (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2分)
            • 4.

              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事件与影响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

              选项

              事件

              影响

              A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消除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C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

              A.A
              B.B
              C.C
              D.D
            • 5.

              新中国外交秉承“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起见,双方同意基于(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二)互不侵犯、(三)互不干涉内政、(四)平等互惠、(五)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

              ——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十三国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以下原则(节选):第二,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1964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材料三  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6.

              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种类

              计费单位(每10支)

              邮资(元)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改革开放前中国未与西方建交
              B.香港是中国与西欧交往的唯一桥梁
              C.捷克是中国通往西欧的交通枢纽
              D.苏联东欧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曾有特殊地位
            • 7.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下列各项对应准确的是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方针政策

              A.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与苏联建交结盟

              B.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加入不结盟运动

              A.A
              B.B
              C.C
              D.D
            • 8.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9.

              60年代中期,我国同日本和西欧等西方国家的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五十年代末期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代表总人数

              1226

              1226

              中共党员

              68(占比54.5%)

              708(占比57.7%)

              民主党派

              274(占比22.3%)

              284(占比23.2%)

              无党派

              284(占比23.2%)

              234(占比19.1%)

            • 10.

              1949年6月,美国驻中华国民政府大使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以缓减华北因旱灾造成的粮棉供应困难,同时提出向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提供大批借款。中共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这些事情暂时无法实现。由此可知

              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基本原则确定
              C.中国已确立“一边倒”方针
              D.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要挟新中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