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

              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

              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

              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3.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

              年份

              工业总产值

              (亿元)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

              比上年

              1966

              2 534

              +17.3%

              558.7

              +24.4%

              1967

              2 104.5

              近-10%

              419.4

              -25%

              1968

              2 015.3

              -4.2%

              361.3

              -13.9%

              材料三:“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五:“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7.4倍,年均增长9.5%,农村两亿两千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2002年10月24日)

              请回答:(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底我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4分)

              (2)结合材料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7分)

              (3)据所学知识,材料四中所说的率先“尝试”变革地方是哪里?(2分)主要针对的是什么?(2分)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4分)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6分)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 866

              667

              1 223

              粮食产量

              3 900

              2 870

              3 200

              3 89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反映的社会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