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数据的变化表明

              占工业总产值和比重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80年

               

               

              0.02%

              0.48%

              1998年

              28.5%

              38.3%

              18.9%

              19.9%

               

              A.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C.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 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使之转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新型的农业体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
            • 3.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涵义是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D.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 4.

              下列有关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②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③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向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 5.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没有人否认,欧洲人所谓的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拄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欧洲由于采用美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欧洲人民依赖糖和烟草等进口商品。

              ——(美)R. R.帕尔肤《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欧洲的政治思想、科学、哲学、文化风尚和人民也广泛散布于全世界,对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典范。

              ——(美)R. R.帕尔欲《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180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欧洲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材料四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的哪些历史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17、18世纪欧洲风尚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变化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6分)

               

            • 6.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 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12分)

               

            • 7.

              (22分)保障经济发展活力离不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时期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雏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实施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的计划,牵涉到7个州,要求所有有关州、县、市、镇当局及各种各样机构协调合作,国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最适宜机构;而且,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的规定,虽然该局应向美国财政部上缴纯收益,并向亚拉巴马与田纳西两州缴纳部分出售电力收入,但该局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田纳西河流域的贫穷落后面貌,消除阻遏整个美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降低全国电价,普及电力使用,以促进生产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这是私营公司不愿干的。……因此, “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

              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 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体制创新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启示?(2分)

               

            • 8.

              (17分)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纲领”发表于什么时间?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材料二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重大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恩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人物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认识体现了怎样的共同精神品质?(2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1)材料一中“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的是什么?列宁主张“退却”的依据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三 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邓小平对列宁主义有哪些继承和发展?(5分)

              材料四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3)归纳材料四中的人物观点所体现的共同原则。(1分)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2分)

               

            • 10.

              (25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10分)

              (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7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