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摘编:

              第二部分

              7 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的内情

              8 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

              9 1977:570万青年是怎样走进考场的

              10 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1 中美建交亲历记

              12 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7年邓小平告语天下,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他立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 —引自《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文革”时期及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态度,给我们哪些启示?

            • 3. 1978年—1989年,停办十军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

                 

              A.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 4.

              (15分)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     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2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2分)“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3分)

               

            • 5.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

              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C.“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D.“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 6.

              (22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剂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材料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就会发现,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它虽然易桅换桨,可又面对着险恶风云和那般多激流险滩。”

              材料三: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古代中国科技的什么信息?(2分)你还有哪些医学和农学的史实能够证明古代中国科技“让西方人望尘莫及”。(4分)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在哪里?(4分)

              (3)材料从材料三到材料四,我国科技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四的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材料三中的现象不是偶然间形成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6分)

              (5)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等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