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分)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3分)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四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材料一中的“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6分)

              (5)你从四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文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

              材料2: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资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结合史实,指出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6分)

              (2)依据材料2,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3)以上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4分)

               

            • 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

              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

              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

              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

              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

              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

              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

              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实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

              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

              由。(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

              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6分)

               

            • 4.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思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 5.

              下列对社会变法或改革的评价与下面(1)~(4)人物无关的是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 6.

              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秦是亡在“转型”失败上。统一六国之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秦已经不是“战争机器”了,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让其还在这条不归路上狂飙。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已经是统治者了,却还把自己当成掠夺者。      ——网文《商鞅:为什么他成就了秦国,却成就不了自己》

              材料五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这些评价??

              (2)结合材料二、三、四、五,谈谈你作出以上判断的理由。

              (3)综上所述,你认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依据什么原则?

            • 7.

              历史: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4分)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11分)

              5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处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洛克《政府论·论奴役》

                  材料二 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既是自然自发地生产的,就都归人类所共有;……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掺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洛克《政府论·论财产》

              (1)材料一阐述了哪几种“自由”,其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以上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1分)

              5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据材料一,归纳并简要评价毛奇和司马穰的战争观。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麦克纳马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的原因。 (5分)

              5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据材料概括1863—1901年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简要评价。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展开上述活动的背景。 (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