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2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10分)

                  材料二  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 2.

              【选做题】本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5分)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华盛顿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其形象也被人们多维解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不尚武功,亦迥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徐继畬《瀛寰志略》

              材料二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在华盛顿解甲归田后评论说,人们与其崇拜华盛顿的性格,更应赞美教养他的国家。《真实的乔治·华盛顿》的作者保罗·福特努力恢复华盛顿作为普通人的形象。他笔下的华盛顿,如常人一样,是一个受人类弱点制约的人,一个受人类情欲支配的人。

              ——摘编自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三  彼其真以……美之独立乃华盛顿一人之功乎? 彼国民自为其身家,其始也,不知几千百华盛顿……忘生死、掷头颅,以争一日之命,……无十三州之自治,则华盛顿又何如矣!

              ——《国民报》1901年第4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及的华盛顿的事迹。材料一中徐继畬评价历史人物的角度有哪些?(5分)

              (2)材料一、二对华盛顿形象的解读取向有何明显差异?结合材料三阐述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华盛顿的形象被多维解读的客观因素。(1分)

              (3) 【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古蜀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房屋遗迹来看,其中既有10平方米左右的木骨泥墙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多达100~200多平方米的穿斗结构大房和抬梁式厅堂,……在三星堆古城范围内,还发现陶窑、玉石器作坊以及大量手工成品、半成品,遗址内发现的陶质坩锅和铸造青铜器的泥芯,也表明这里有青铜器作坊的存在。

              ——陈德安、魏学峰、李伟纲《三星堆——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

              材料二  三星堆时期,……形成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各种手工制作的平民阶层,与从事农业和畜牧渔猎的劳动者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情形等方面都有了很多不同。正是这种分化,促使了早期城邑的出现,加快了古蜀王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

              ——林雅嫱《三星堆遗址的人类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三星堆古城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加快古蜀王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三星堆遗址中的哪些发掘成果可以为之提供佐证?(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研究我国古蜀文明的基本方式。(2分)

              (4)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纪念奥斯维辛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历史真相,见证被人道灾难所扭曲的人性,更在于修复奥斯维辛之后的人类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威塞尔的作品《夜》中关于人性之恶的刻画冷静得近乎冷酷,……囚徒之间为了生存资源的殊死争夺;囚徒领班因为相比其他的囚徒拥有一点可怜的权力,就可能对后者横加暴虐,在受害者的苦苦哀求中获得一丝优越感;……父亲病死的那一刻,因为恐惧看守的棍棒,他没敢给父亲最后的安慰。

              ——吴蕙仪《在奥斯威辛之后我们怎样生活——奥斯威辛幸存者埃利·威塞尔》

              材料二  令人惊讶的是,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国家级博物馆,在其战后60多年建馆史上,从未新建一处新馆,其展厅就设在集中营的囚室内,……工作人员用高倍显微镜,从营员的皮鞋(文物)中找出如芝麻粒大小的各种虫子,钉在大头针上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理办法,还将成堆的僵硬变形的皮鞋进行软化和着色处理,修旧如旧。

              ——朱成山《原样原貌的奥斯维辛遗址保护》

              材料三  意大利作家莱维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惨绝人寰的大屠戮记忆的建构理念和书写方式是犹太思维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他强调“不要把对大屠杀的反思‘降格’为专属犹太人的生存、道德或宗教问题,要涉及对整个现代性工程本身的反思,从而把避免欧洲犹太人遭受的悲剧再次发生当成我们必须承担的普遍责任。”

              ——黄文凯、王晓燕《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文学书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扭曲的人性”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奥斯维辛遗址保护的基本原则。材料二与材料三在纪念奥斯维辛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4分)

              (3)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合理化建议。(2分)

            • 3.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 4.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2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二者改革的性质是什么?(2分)

               

            • 5.

              (32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

              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在《易言》中又主张:(中国)“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唯在上之人权衡自秉”,上下“情谊相隔”,不如西方议院制度优越。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

              材料四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美国政权构建体现的原则及进步意义。(6分)

               

            • 6.

              下列对社会变法或改革的评价与下面(1)~(4)人物无关的是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8.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变革社会制度、富国强兵的改革,还有吸收先进文化加速本民族发展的改革。

              问题:

              ⑴请列举能体现以上两种改革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历史事件。

              ⑵选择其中一种改革来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运用具体史实;不低于200字)

            • 9.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10.

              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秦是亡在“转型”失败上。统一六国之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秦已经不是“战争机器”了,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让其还在这条不归路上狂飙。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已经是统治者了,却还把自己当成掠夺者。      ——网文《商鞅:为什么他成就了秦国,却成就不了自己》

              材料五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这些评价??

              (2)结合材料二、三、四、五,谈谈你作出以上判断的理由。

              (3)综上所述,你认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依据什么原则?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