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2分)这一观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2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2分)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2分)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2分)请概述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6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2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2分)

               

            • 3.

              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但他的多面形象远未被我们所充分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和美国这股争取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是加尔文主义孕育出来的;而实践这个精神,使它成为具体制度的,也多半是加尔文主义者。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甘·雅各和杰利·纽康《如果没有耶稣》

              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

              ——恩格斯                                                             

              (1)概括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对加尔文的评价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加尔文的评价相矛盾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9分)

               

            • 5.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注定”学说实质上是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的作用
            • 6.

              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某位领袖人物诞辰400周年,在瑞士占古老的日内瓦大学后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对这位宗教改革领袖人物地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
              B.主张简化教会组织
              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的依据
              D.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大人物”
            • 7. 1555年,德意志确立的“教随国定”的原则:
              ①是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相互妥协的结果  
              ②是罗马教皇与德国教会相互妥协的结果 
              ③是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的标志 

              ④是德国宗教改革胜利结束的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8.

              15.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 9.

              历史: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4分)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11分)

              5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处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洛克《政府论·论奴役》

                  材料二 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既是自然自发地生产的,就都归人类所共有;……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掺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洛克《政府论·论财产》

              (1)材料一阐述了哪几种“自由”,其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以上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1分)

              5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据材料一,归纳并简要评价毛奇和司马穰的战争观。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麦克纳马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的原因。 (5分)

              5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据材料概括1863—1901年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简要评价。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展开上述活动的背景。 (6分)

            • 10.

              “劳动是一种天职,是获得恩宠确实性的唯一手段,在这种神召下,一种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便出现了。”下列选项与材料内涵相一致的是

              A.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符合上帝的
              B.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到救赎
              C.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D.人生来是有罪的,应为自己的罪行进行赎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