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 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番大革命。若把西方马丁路德们的宗教革命来与相比,我们不能不说毕竟是中国禅师们高明些。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只把人心的知见,完全从外在、他在的对象中越离,而全体回归到内在、自在的纯粹知见即心本体上来。

                                                                          ──钱穆《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9分)

              29(B).(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美国妇女的和平运动产生于19世纪初,但真正形成广泛影响的和平运动则是在1914年以后。由于美国在六十年代陷入越南战争,妇女和平运动再次达到高潮,反战运动同时又导致了六十年代妇女权利运动的兴起,反战成为妇女获取平等权利目标的具体实践。1965年以前,美国的反战运动还没有动员起美国的民众,只是一小部分和平主义者的事情,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它逐渐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关注。而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的反战起到了很大的舆论导向作用。美国当权者在持续不断的妇女反战示威的影响下,内部发生分裂。1968年,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拉马拉由于不满约翰逊政府扩大战争的政策而辞职,国会也于3月通过决议,要求重新考虑对越南的政策。通过反战的斗争实践,妇女的平等权利意识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到七十年代末,美国妇女运动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80年代英国妇女的反核和平运动也深受60-70年代欧美妇女权利复兴运动理念的影响,视反核和平运动为妇女解放和独立的组成部分。

                                   一一摘编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妇女的反战和平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妇女反战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妇女反战和平运动的历史作用。(9分)

            • 2.

              改革测试题(10分)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材料四 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精神是相对的。传统精神不讲效率,不受任何道德伦理的约束而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而资本主义意味着以“合理的”手段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与此对应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对生活的理性态度, 讲求效率和效果的做事方法。……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发生过巨大无比的杠杆作用”。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马丁·路德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马丁·路德的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4分)

              (2)根据材料四,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2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尤其”有利于上述“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4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 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 4.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注定”学说实质上是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的作用
            • 5.

              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某位领袖人物诞辰400周年,在瑞士占古老的日内瓦大学后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对这位宗教改革领袖人物地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
              B.主张简化教会组织
              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的依据
              D.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大人物”
            • 6. 1555年,德意志确立的“教随国定”的原则:
              ①是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相互妥协的结果  
              ②是罗马教皇与德国教会相互妥协的结果 
              ③是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的标志 

              ④是德国宗教改革胜利结束的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丁·路德以圣经作为评判各种宗教观念的唯一准则。因为在圣约中并没有出现炼狱之火、圣礼和临终的涂油礼;他把传道而不是上述种种礼节作为礼拜仪式的中心内容。新教信仰就通过传道士和圣经成为话语和文字的宗教,神父被剥夺了充当人和神之间的沟通者的特权;每个人是他自己的牧师。教会不再行使管理上帝恩典之职,在传统中被视为异教的东西合法化。从前的全能教会被臣服于各国政府的民族教会所取代,于是宗教的权限缩回到彼岸,而此岸则留给了政府来管辖。         

               ——[德]施万尼茨·《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1)根据材料,概括新教会的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教会产生的影响。

            • 8.

              15.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 9.

              历史: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4分)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11分)

              5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处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洛克《政府论·论奴役》

                  材料二 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既是自然自发地生产的,就都归人类所共有;……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掺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洛克《政府论·论财产》

              (1)材料一阐述了哪几种“自由”,其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以上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1分)

              5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据材料一,归纳并简要评价毛奇和司马穰的战争观。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麦克纳马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的原因。 (5分)

              5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据材料概括1863—1901年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简要评价。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展开上述活动的背景。 (6分)

            • 10.

              “劳动是一种天职,是获得恩宠确实性的唯一手段,在这种神召下,一种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便出现了。”下列选项与材料内涵相一致的是

              A.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符合上帝的
              B.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到救赎
              C.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D.人生来是有罪的,应为自己的罪行进行赎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