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分)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3分)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四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材料一中的“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6分)

              (5)你从四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

               

            • 2.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两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在诸多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俄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攘夷”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

              材料二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领导者思想的“两重性”,并结合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举措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分析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俄日两国改革中得出的改革启示。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在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⑴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五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