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6分)人类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古老的梦

              图一                    图二                               

               

              (1)图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图二反映了古代农民的什么梦想?(4分)

              救国梦

              (时间:1898年初秋。 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

              ……

              王利发 您看秦二爷,他又办工厂,又忙着开银号!

              崔久峰 办了工厂、银号又怎么样呢?……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

              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老舍剧本《茶馆》

              (2)根据材料,概括秦仲义的梦想,结合崔久峰的话,说说秦的梦想为什么难以实现?(4分)

              乌托邦梦

              1958年生产的1,100万吨钢铁中,有300万吨在1959年8月被宣布不适合用于工业——小高炉根本取代不了大型钢铁厂那样的作用。在这些一步登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949—1965)

              (3)材料中的“乌托邦梦”出现在哪一运动中?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3分)

               “入世”梦

              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正式接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终于圆了漫长而艰辛的“入世”梦! 世贸组织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贸组织。

              (4)世贸组织的英文简称是什么?为什么说“世贸组织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贸组织”?(5分)

               

            • 2.

              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8月底

              9月中旬

              12月底

              人民公社(个)

              8730

              16989

              26578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3778

              8122

              12325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30.4

              65.3

              99.1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4328

              4781

              4637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3.

              (26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

               

            • 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 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 3一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 3

              1959

              169.68

              1954

              169. 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 3

              170.00

              1958

              197.65

              '    1964

              187. 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 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 5.

              (18分)户籍制度改革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战后农村极度贫困,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以法律形式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从此,形成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沿用至今。

              ——《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二  中共中央在发展工业化早期谈过:“既要工业化,就会要提取农业剩余,只能让农民做出牺牲。”之所以赶农民出城,并不是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益,而是要保证工业化。这就是社会平等与高速度的工业化建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凤凰视频《中国户籍制度变革实录“户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五四宪法”相比在户籍管理上的变化之处。(4分)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材料三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去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上相当于第五大人口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传递行政、户籍制度等改革新指向》

              (2)材料三反映出中共十八大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怎样的“新指向”?(2分)

              材料四  户籍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存在着,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非中国所特有。但我国户籍管理立法建设滞后,当代中国的户籍身份仍具有等级性和世袭性;户籍迁移实行事前许可制,与国际惯例不符……

              ——接栋正《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4分)

               

            • 6.

              (25分)妇女从政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由于《临时约法》中没有男女平权的条文,1912年4月,一批知识女性成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曾留学日本的唐群英被举为会长。唐随即与议长吴景濂辩论,声言如不赞成女子参政,妇女们便要用武力解决问题。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痛斥反对女子参政的宋教仁,并打了宋一记耳光。1913年唐群英发表文章批评袁世凯政府,女子参政运动遭到镇压。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1907年,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英国妇女冲击国会,大约60多名妇女被捕。……1912年,几百名妇女因为争妇女选举权,被政府置入狱中,她们展开“绝食斗争”,全体绝食。1914年,欧战爆发,妇女专从事于救国运动,感动了长期对抗妇女参政运动的反对派。1918年,英国妇女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获得选举权。

              ——任然《上世纪初英国女权主叉者争取参政权不惜暴力》

              材料三: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表

              时间

              会议

              会女性比例

              1949年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10.4%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9%

              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妇女缺乏参政意识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中英两国妇女争取参政权斗争的共同点。(4分)结合史实分析两国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9分)

              (3)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呈现怎样的趋势?(2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

               

            • 7.

              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和耕作方式。 (4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三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类    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6分)

               

            • 8.

              (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 9.
              【题文】(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材料二  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也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材料三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其中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6分)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6分)
              (3)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思想文化?(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