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7年之所以成为至关重要一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15%。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埃德蒙·伯克(英国近代政治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个一战的例子论证埃德蒙·伯克的观点。

            •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7年之所以成为至关重要一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15%。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埃德蒙·伯克(英国近代政治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个一战的例子论证埃德蒙·伯克的观点。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初期,中国国内反对参加一战派认为,中国参战只会充当列强之间争夺利益的牺牲品。主张参加一战派认为,德国必败,中国如果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则战后就可凭借战胜国的地位废除战败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早在中国尚处于中立时期,北洋政府即有意为协约国助力。为了不损伤中国的中立国地位,北洋政府的有识之士想出了“以工代兵”的方略,英国政府一开始对招募华工并不热心,但随着战局的发展,英国政府也开始效仿法国政府在华北地区招募华工。华工参加一战对协约国最终得胜利功不可没。14万青壮年尽管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他们的出现相当于为英法两国节省了14万劳动力,使14万英法青年可以走向战场。战后由于中国未从中获得应有之权益,国内爆发五四运动,从而深刻的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大量华工在西方熏陶了西方文明,归国后对于启迪国人智慧,提高国民素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分析北洋政府实行“以工代兵”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化工参加一战的影响。

            • 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A.德国不具备改变世界统治秩序的能力
              B.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地位
              C.美国的参战改变了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
              D.反战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何在?

              材料四  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4)材料四中的有关规定对哪国有利?为什么? 

              材料五  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六  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去美国作了10000公里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均摘自《国际关系史》

               (5)据材料六,你如何理解材料五的内容?

              (6)据上述材料,分析围绕国联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 6. 促使一战迅速结束的主要原因是  ( )
              A.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C.协约国阵营扩大,加强了对德国的打击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局面
            • 7. 十月革命发生后成立的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  )
              A.使德国把军队从东线调回西线发动新的攻势
              B.促使美国放弃“中立”政策转而对德宣战
              C.加速了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进程
              D.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军事力量
            • 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A.德国不具备改变世界统治秩序的能力
              B.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地位
              C.美国的参战改变了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
              D.反战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 9. 根据有关材料统计: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加一战时,由美国华尔街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上述情况表明(  )

              ①美国借战争之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

              ②美国参战前实行中立政策

              ③美国在参战前就已经倾向于协约国集团

              ④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0. 《大总统布告》“以德国施行潜水艇计划,违背国际公法,危害中立 国人民生命财产,……遂于三月十四日向德政府宣告断绝外交关系,并将经过情形宣示中外。……爰自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 该材料反映的是:
              A.美国政府对德宣战
              B.北洋政府参加一战
              C.美国政府对日宣战
              D.中国政府对日宣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