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形成的原因。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 3.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里所指的是秦始皇为了稳固统治(    )
              A.修筑长城
              B.开凿灵渠
              C.修筑“直道”
              D.开辟“五尺道”
            • 4. 图中的两人在治国方略上存在很大差距的根源是   (   )

                               

               伯利克里                           秦始皇

              A.“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B.奴隶制商品经济与封建自然经
              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民主政治与《秦律》的法治
            • 5.

              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 6.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 7.

              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 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 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 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

                    (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8.

              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
              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
            • 9.

              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最早修建长城作为防范游牧民族南进的屏障,另一位皇帝却不再维修长城,而与蒙古各部结盟。以上做法分别出自( )

              A.秦始皇唐太宗
              B.秦始皇康熙帝
              C.孝文帝唐太宗
              D.孝文帝康熙帝
            • 10.

              对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在于开创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唐太宗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是古代封建帝王的典范
              C.康熙帝捍卫了国家的统一,特别是在台湾设置行省,巩固了海防
              D.三位帝王所做的都是为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