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至于西汉七国之乱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上述言论的核心主旨是(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是历史必然
            • 2.

              近代有学者评论孔子“言行不一”,说他一方面主张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挑战周王统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据所学知识,孔子的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奴隶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B.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
              C.百家争鸣已成为社会主题
              D.维护“周礼”是历史的倒退
            • 3. 《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一举措客观上(  )
              A.加强了与“西南夷”的联系
              B.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C.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
              D.加快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
            • 4.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注:文书重量就是指钱币所代表的价值数值)

              材料二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纸币——“交子”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并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 5.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 6.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於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於时,足负起衰之责;而魏、侯、申、吴,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圣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已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材料二:(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於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於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乾盛世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政策。

              (2)依据材料二所述,指出顾炎武的学风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从正反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

            • 7.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土地制度中的“更名田”,是康熙新政初期的一项大胆举措,它涉及千万亩“藩产”土地的占有权问题。康熙初年,清政府对前明藩王遗留下来的大批土地,包括已为农民瓜占部分,采取了“荒熟田地,酌量变价出卖”的处理方法,其实质就是要农民通过赎买获得所有权。这项规定固然增加了国家收入,但对广大农民而言无异又是一次圈地。为安定社会秩序,康熙八年对这一规定作了根本性改动,命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并“与民田一例输粮,免纳租银”。对已出卖部分的处理办法是,“易价银两,有征收在库者,许抵次年正赋”。于是,这部分官田就无偿地成为原耕种人的土地。                                    ——摘编自《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初年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的“更名田”措施所产生的影响。(8分)

            • 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                  ——摘编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摘编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9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6分)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6分)要求:①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②限80—100字;③表述成文

            • 10. 牛顿曾写道:“我是柏拉图的朋友,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下面对这句话的含义解释最准确的是
              A.科学研究需要勤奋探索的精神            
              B.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
              C.科学研究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D.科学研究需要宽容牺牲的精神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