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形成的原因。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 3.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注:文书重量就是指钱币所代表的价值数值)

              材料二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纸币——“交子”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并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 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 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 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

                    (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5.

              宗教政策是封建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圣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  在蒙藏两大民族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藏传佛教,康熙皇帝更多地是从维护祖国统一的角度册封名号,赏赐钱财,维持上层僧侣的政治经济特权,来抬高他们的地位。   

                                              ——孙丽华《康熙帝对蒙古地区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熙帝为加强对内外蒙古的控制而采取的宗教举措。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 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创出公元627 至649 的23 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 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史学家为说明综合国力的变化状况,引用了如下公式:

              综合国力=社会环境×(政策或制度十社会思想十劳动力十劳动工具)。这一公式表明,社会环境具有乘法效应,他能放大其他要素的作用。请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综合国力和公式中的2个以上(包含2个)要素进行探讨论证。)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

              材料二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唐律》

              材料三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 9.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 1467年“应仁之乱”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各封建领主之间相互攻伐,斗争异常激烈。为了获得经济来源,封建诸侯纷纷与明朝开展贸易。但明朝只允许十年进行一次贸易,而且限定数量,并须带通行证。封建主贸易不成,便武装走私和抢劫掠夺,这样倭寇泛滥起来。沿海一些豪商大贾为了牟取暴利,与倭寇和海盗勾结,使得倭寇的侵扰更加猖獗。

              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戚继光发挥出了杰出的军事智慧。针对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的特点,戚继光创造了“鸳鸯阵”,充分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力量,机动灵活打击敌人。根据“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彼”的思想,戚继光发明了戚氏军刀和狼筅,并创造了“虎蹲炮”,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针对当时兵士大多怯弱的弊病,戚继光十分强调“练胆气”,认为只有练好胆气,士兵遇大敌才不致溃散,才能英勇杀敌。同时,他特别重视兵丁的武艺训练,要求部队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并定期组织考核,将考核的成绩和个人的升迁、赏罚紧密相连。顺应火器广泛使用的趋势,戚继光还进行了编制体制改革,以营哨制取代卫所制,战斗编成的小型化与指挥体系的集约化,为战斗力的生成奠定了前提条件。经过大小80余战,历时十余年,戚继光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

              (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的强军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

              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

              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