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在评论唐太宗(  )
              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完善科举制度
              D.制定《唐律》
            • 2.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他曾经当过十二七天的皇帝,宣帝时被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馨、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 3.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4.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三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一….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刭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分)

              (3) 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4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2分)

               

            • 5.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的人。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立,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互相联系,相互制约。

              (2)材料二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作者言论担心的是雅典民主的什么缺陷?(2分)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6分)

               

            • 6.

              (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在17、18世纪的杭州,徽商云集,他们与官府关系密切,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米市桥、黑桥俱是米行,孩儿巷、官巷口则俱是布行,清河坊则俱是药行,而铁犁、纺车无从寻觅。参茸、瓷器、龙井、丝绸、西洋奇物则更是无所不有。各行各业,主要买家俱为衙门,米市布行亦在其列。店主兴衰荣辱全依官府,苛捐杂税自不待言,飞来横祸亦未可知。

              —一商编自《杭州市志》

              (3)白银大量流入对当时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否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结合材料二中商业发展的特点说明你的判断。  (3分)

              材料三 “新大陆的银……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联络起来,大体上也是银的买卖为媒介。”                          

              ——[英]亚当·斯密《国言论》

              (4)根据材料三,白银在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 7.

              (19分)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3分)

              材料二 (15、16世纪)西欧的封建专制王权是在市民——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而确立起来的,为了取得市民——资产阶级的支持以加强自己的实力,一般都采取……扶植资产阶级的势力,打击或削弱封建地主贵族的措施。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2)试以英国为例,说说15、16世纪封建专制王权采取的哪些政策起到了扶植资产阶级的作用?在英国国家的政治走向上产生了什么结果?(6分)

              材料三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上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状况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7分)  

              (4)当这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巨大冲击。试概括其表现。(3分)

               

            • 8.

              下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  曰 (xié)田”。“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①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出现            ②生产工具有少量铜器 

              ③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耕种者多为奴隶

              A.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四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描绘的是宋代哪两座城市的繁华景象?这两种文学艺术形式在宋代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三中三幅圣母像中那幅作品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试分析该幅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3分)

              (3)材料四中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体现的艺术风格有何共同之处?这种艺术风格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分)

              ⑷从以上材料及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主要认识?(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