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5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实践效果等方面概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6分)

               

            • 3.

              (14分)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引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侧重强调什么?(4分)(2)概述中法两国的两种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自产生的作用。(4分)

              材料三  “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因素,(2分)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2分)

              材料四  “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思想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4)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对“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的理解。(2分)

               

            • 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3分),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1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2分)简述其背景。(2分)

              (3)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四,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3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1分)

               

            • 5.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二者交相辉映共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气象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7项、水利7项、轻工8项、兵器8项。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空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有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敬告青年》

              (1)写出古代中国两项领先世界的天文学成就。(2分)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三大发明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不得摘抄材料原文)(6分)

              (3)结合所学指出“德、赛两先生”的具体含义。(2分)这说明先进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分)

              (4)材料三、四反映"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摘自《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摘自《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家学说的关系》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四  近百年来,中国人、东方人都公认,现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于欧洲。学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热点。近百年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文化上的障碍、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一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

              ----摘自《儒学与世界》

              材料五: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究中国儒家经典的主要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困。(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儒家学说被肯定的主要原因。(6分)

              (4)概括四段材料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儒学的认识。(4分)

              (5)材料五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4分)

               

            • 7.

              (30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              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F组: 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4分)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4分)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4分)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4分)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8分)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9.

              (16分)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 中外名画鉴赏

              (1)结合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给以上两幅名画配上核心解说词。(要求:每幅名画的解说词不得少于两点,否则不能得分。)(4分)

              展览二   中外文学荟萃

              (2)展览二中展示的是中西方的两部名著,分别被称为两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按文学作品的风格归类,它们属于哪一类?(2分)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展览三   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材料中两位思想家主张的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的角度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