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在评论唐太宗(  )
              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完善科举制度
              D.制定《唐律》
            • 3.

              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意在

              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
              B.解决现实问题
              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
              D.重回远古社会
            • 4. “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正常和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的了解并遵守古代礼仪.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他都应是仁慈、明智、勇敢的.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普罗泰戈拉
              B.老子
              C.孔子
              D.苏格拉底
            • 5.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 6.

              2016年里约奥运会近日闭幕,中国金牌榜位列第三。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比较弱,特别是唐代以后。射为六艺之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_______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A.先秦
              B.商周
              C.唐朝
              D.明朝
            • 7.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 8. 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  )

              选项

              名著

              社会特征

              A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礼崩乐坏,诸侯割据

              B

              顾炎武认为“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而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理学虚浮,脱离实际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

              内忧外患,求变图强

              D

              严复翻译《天演论》,倡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列强环伺,民族危机

               

            • 9.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