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土地制度是(  )
              A.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B.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C.皇室土地所有制
              D.国家所有制
            • 2. 为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A.实行工商食官
              B.实行均田制
              C.抑制豪强地主
              D.禁止土地买卖
            • 3. 《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
              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
            • 4. 要论证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可以利用的材料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C.“依军功行田宅”
              D.“除井田,民得买卖”
            • 5.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6. 《新全球史》中评价古代中国的某一土地制度:“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这一制度(  )
              A.实际上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B.为封建国家提供了赋税徭役兵役
              C.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
            • 7. 北宋时,官员陈靖主张“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得到了太宗皇帝的欢心;南宋时的学者林勋写《本政书》十三篇,主张“宜仿古井田之制”,获得不少学者喝彩。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央集权,政治腐败
              B.均田制破坏,赋税征收困难
              C.土地私有制发展,兼并频繁
              D.商品经济发达,商税超农税
            • 8. 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符合此评价的是(  )
              A.井田制
              B.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 9.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 10. 均田制的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对这一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时开始颁布实行
              B.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D.利于限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