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7•平山区校级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成阳(向汉武帝)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钬(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材料五(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3)材料四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4)材料五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 4.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 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 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2生产工具与图11相比有何优点?图1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材料二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规模仅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位,故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东方雄厂”。--许晓斌、段锐《汉阳铁厂--湮没的钢铁巨龙》材料三
              武钢大事记
              1955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武钢在青山厂区正式破土动工。
              1958年武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1964年武钢进行年产钢200万吨的配套设计。
              1966年轧板厂2800轧机投入生产。
              1970年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100”万吨。
              1972年国家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建在武钢。
              1978年冷轧厂试轧成功、二炼钢厂一号连铸机投料试铸成功,硅钢厂、热轧厂建成投产。
              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200”万吨。
              1980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武钢。武钢被列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
              1981年武钢产造船用钢获冶金部、六机部和国家船检局正式认可并获联邦德国(GL)、英国(LR)和法国(BV)的认可。
              1992年国务院批准武钢实行利税分流承包方案。武钢被国家列为特大型企业。
              1993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成立。武钢实施“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改革。武钢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日里制铁所、日本朝阳贸易株式会社签订《关于防塌卷技术转让协议书》,首次向国际市场输出技术软件。
              1999年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武钢被确定为39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2007年武钢累计产钢l.94亿吨,累计实现利税101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692.92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10.86倍。
              --摘选自互联网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官网(1)材料一中的“美金”和“恶金”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恶金试诸壤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汉阳铁厂的兴建是出于什么目的?如何看待“东方雄厂”这一赞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武钢为例,分析建国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59~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
              1959年1961年1978年1984年
              3400亿斤2950亿斤6000亿斤8000亿斤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