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为“花机图”,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三 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图一、图二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却没有使生产进一步走向大机器生产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唱词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简述这种经济模式解体的标志和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 2.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于1775年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当时,瓦特要亲自为买主安装蒸汽机,在机器出现故障时,他还要背着工具箱四处维修。
              材料四、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侵吞、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1878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工业资产净值的90%以上。后来,在大家的一致反对声中,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将美孚石油公司分成38家“独立”公司,但他在每一个公司中都占有25%的股份。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你可以判定明朝末期,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式有何特征?
              (3)从材料三说说瓦特开办的工厂有何特点?
              (4)美孚石油公司与瓦特开办的工厂相比,有何明显的新特点?两者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 3.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结构中出现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
            • 5.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时期历史资料
              商周时期耒、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共同协作。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xie田”的卜辞。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并推广,铁器坚硬锋利,逐渐取代了木、石制农具。这一时期牛耕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等。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秦汉时期西汉出现了播种耧车,提高了播种效率。在政府的倡导下,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得到推广。农学家赵过推行耕作方法--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隋唐时期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这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1831和1832年法国爆发了两次里昂工人起义,1839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求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历史发生的重大变化。
                  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生产葡萄酒之先河,1896年从欧洲大批引进优质葡萄苗木,创建葡萄园,酿造出中国第一批葡萄酒。1912年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1914年裕“双麒麟”商标注册成功,公司正式对外营业,1915年 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药浆和雷司令白葡萄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1956年公私合营,毛泽东指示张裕公司,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销售管理,张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年利税突破2亿大关。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张裕葡萄酒公司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6.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 7.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来源:学&科&网]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北方南方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  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  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
              隋唐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1450 .926.423.213.21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 8.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从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
            • 9.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史料出处类别
              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
              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
              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
              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 10. 小农经济是古代的基本经济形式。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数量备注
              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
              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 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
              2732同上
              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农民的生活境遇。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时期的农业经济及相关经济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