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社会文明,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百年张裕,传奇品质”。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张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2002年7月,张裕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16家民族品牌之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的图片分别代表了哪种文明,推动图一向图二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4分)

               

               

               

               

               

               

              3.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的政治前提是什么?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的?(4分)

               

               

               

               

               

               

              4.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张裕葡萄酒公司这一民族工业的传统品牌,经历了哪几次主要发展机遇?简述每次发展机遇出现的原因。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定都关中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河》)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⑴.隋朝的大运河开通于何时?其中心和起讫点在哪里?它分为哪几段?沟通了哪几大水系?

                                                                     

                                                                     

                                                                     

              ⑵.材料一说明了大运河的开凿与隋亡是怎样的关系?它是如何认识的?你的看法怎样?

                                                                      

                                                                     

                                                                     

                                                                     

                                                                     

              ⑶.材料二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与材料一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的看法是否有道理?

                                                                     

                                                                     

                                                                     

                                                                      

              ⑷.材料三是如何评价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其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⑸.你又如何评价大运河在古今的重要作用?

                                                                     

                                                                     

                                                                     

              ⑹.结合史实分析上述三段材料,你可得到怎样的认识?

                                                                     

                                                                     

                                                                     

                                                                     

                                                                     

                                                                     

               

            • 4.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三大主要经济区:农耕区、畜牧区、渔猎区。结合历史背景概述公元4~6世纪这三大经济文化形态交融、消长的基本情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内棺里面放女尸一具……尚未腐烂。随葬物品数量很多,共千余件。漆器上朱书‘轪候家’。墓中没有金银珠宝,金属物品只有铜镜及小刀。”(摘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材料二:“轪,长沙相候,七百户。(汉惠帝)二年四月庚子,侯利仓元年。”(摘自《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

                  材料三:“两座墓葬里的随葬品,包括各种铜器、金银器、铁器、玉石器……,共计两千八百余件。两套金缕玉衣是第一次发掘出来的。铜器上往往有‘中山内府’铭文。”(摘自《满城汉墓的发掘经过》)

                  材料四:“中山,(汉景帝)三年六月乙亥,(中山)靖王(刘)胜元年。景帝子。(汉武帝)元鼎四年,薨。”(摘自《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断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的身份,并简要说明推断的理由。

                                                                     

                                                                      

                                                                     

                                                                     

              (2).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中为什么没有金银珠宝?

                                                                     

                                                                      

              (3).从材料三和材料四判断满城汉墓墓主身份,并说明理由。

                                                                     

                                                                     

              (4).满城汉墓出土随葬品的情况,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对此你怎样认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高山族耕田图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四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⑴ 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⑵ 据材料三,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⑶ 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与材料三相比,分析其特点。

               

               

              ⑷ 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 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 经济形式。。(3分 )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 8.

               (2007上海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材料二: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问题:(7分)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1分)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居易《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机梭声札扎,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材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2分)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