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自丧乱(安史之乱)以来,汴水堙废,漕运者自江、汉抵梁、洋,迂险劳费。三月,己酉,以太子宾客刘晏为河南、江、淮以东转运使,议开汴水。庚戌,又命晏与诸道节度使均节 赋役,听从便宜行毕以闻=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关中米斗千钱,百姓按穗以给禁军,宫厨无 兼时之积。晏乃疏波汴水,遗元载书,具陈漕运利病,令中外相应。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 给关中,唐世称漕运之能者,推晏为首,后来者皆遵其法度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
                  材料二刘晏受命以后,以转运为己任,为了弄清多年漕运的利弊,或坐船,或乘马,亲自对 过去漕运沿线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他长途跋山涉水,实地调查研究漕运情况,“尽得其病 利”。他要治理漕运,又担心受别人牵制,其治理方案难以推行,为了得到当政宰相的有力支持,他致书元载,具体陈述了漕运中的“四利”“四病”。……刘晏所陈述的四利四弊,既指出了开通 漕运利国利民,可以振兴经济,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困难,如不解决这些难题,漕运仍然是纸上谈 兵。元载正独揽朝政,看了刘晏的书信,极力赞成其事,因此刘晏“得尽其才”。从此,江、淮财赋 才得以运至关中,……大凡每年运至四十万斛,“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刘晏改革漕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刘晏改革漕运成功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作用。你对此有何认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大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 4. 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密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一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肆,埒于二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主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近代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一一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的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金陵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 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 王绍光 周建明 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材料二  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材料三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自《渴望生活在宋朝》(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
              (4)宫崎市定受到哪些史学范式(史观)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