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
              1
              2
              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搞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 2. 明朝浙江盛行: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这些现象的盛行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致使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风气发展
              D.专制制度衰落导致地方势力发展
            • 3. 明清世情小说中,有描述僧尼因沾染上世俗气息而还俗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僧尼世俗化的行为,甚至为此而还俗。这一现象源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地位的动摇
              D.雇佣关系的诱导
            • 4. 清代,广东成为严重缺粮省份.雍正时有人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乾隆后,广东尚有进口洋米.这一情况的发生表明当时广东(  )
              A.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B.赋役改革成效不大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政府抑商政策废止
            • 5. 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之远航是要以德怀远,不仅不事掠夺,而且还送上大量礼物,以寻求对方之“朝贡”。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评价郑和远航时说:“应该特别提到,中国人从不抢劫和屠杀,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俊略印度洋的其他欧洲人显然不同。”这种武功对国力的贡现只能是负数,如何能不劳民伤财?其作用只是满足一下帝王们的政冶虚荣心而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哥伦布们远航是赤裸裸的占有与掠夺。萄萄牙的一位远征的船长就公然表示:从好望角前行,我们不愿放过任何东西,而听其逃脱我们的控制,从苏法拉到日本的辽阔领城内的一切,我们都急子染指……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没有占领,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不希望归属于我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1)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依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与哥伦布海外活动的特点及其性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难以为继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 6. 如图表述最准确的是(  )
              A.集宗教、商业、娱乐于一体
              B.源于六朝民间集市--草市
              C.民间信仰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重要表现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以前)国家收支
              嘉道以前(嘉庆道光以前),历朝每岁收支总数,变动不大。收入数大致如下:
              (1)地丁约3000万两    
              (2)耗羡约460万两(正赋外额外征收)
              (3)漕粮约400万石(分正粮杂粮两种,正粮征米,杂粮征豆麦荞麻等)
              (4)漕项  约200万两(漕粮外加征)   
              (5)租课约26万两
              (6)盐课约750万两    
              (7)关税约400万两
              (8)茶课约7万两
              上总数(除漕粮)共约4800余万两。
              支出数大致如下:
              中央经费
              (1)王公百官俸约93万两    
              (2)兵饷约600万两
              (3)盛京热河官兵俸饷  约140万两    
              (4)其他政费  约110余万两
              上总数共约954万余两。
              地方经费
              (1)官俸约420万两    
              (2)公费  约20万两
              (3)红白事例  约40万两(庆典、丧祭)    
              (4)兵饷  约1500万两
              (5)修缮约400万两    
              (6)其余杂项  约100万两
              上总数共约2500万两。
              中央地方合计约3500万两。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下
                 材料二
                 在1949-1957年时期,中共领导内部在采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是普遍一致的。这个模式提供了国家组织的形式、面向城市的发展战略、现代的军事技术和各种各样特定领域的政策和方法。中共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革命纲领的精髓是面向中国实际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他也不准备放弃这个原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共领导人有了信心,他们开始修改有关经济和其它关键领域的苏联经验。但是,只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才出现了与苏联模式根本决裂的情况。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道光以前清朝的经济特点及其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接受苏联模式的原因并指出接受的原则与方法。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如图1、2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 9. 明晚期的《筹海图编》有如下记述:(福建)福、兴、漳、泉四郡,皆滨于海。海船运米可以仰给,在南则资于广(东),在北则资于浙(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福建(  )
              A.盛产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B.沿海商品经济活跃
              C.与浙江、广东的贸易以稻米为主
              D.不受朝廷“海禁”政策的约束
            • 10.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
              A.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B.“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明清时期的小说、京剧和文人画等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0/40

            进入组卷